周末去集市大采购是我们疫情期间每周一次要完成的任务。蔬菜水果、鱼虾鲜肉都能在离家不远的大洋路市场买到,那个市场是仅次于新发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能以批发价格买到不少物美价廉的东西,所以我们最爱去那里采买。
时常还会想念去年有公婆在的日子,因为有他们在,我们压根就没有采买的烦恼。
公公婆婆是种菜能手,从年轻的时候就有自己种菜的习惯。2018年开始,他们来到我们在北京的新家帮忙带孩子。对小区地形和环境做了一番缜密的勘察后,他们在我家楼下一块长方形的绿化区域中开辟了一小块土地,想用来种菜。
经过多次和物业的协商,物业工作人员同意我们在那种菜。事实上,小区里有不少人家都巧妙地利用了建筑物周围的空地,或种菜或养花。尤其住一楼的住户,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家门口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别有一番风味的家庭小花园。每每路过那,我们都忍不住多看一眼,看看玫瑰开了没?葡萄长了没?豆角长长了没?
公婆的菜地开辟没多久,随着气温的升高,加上他们勤快的浇灌,很快就长势喜人了。于是,菜地渐渐有了小菜园的模样,经常引来邻居们取经。
以前我不懂,认为老人为了种菜,太过辛苦了,没有必要,为什么非要自己种呢?去超市和菜场买,都是很方便的。后来,吃过几次老人种的菜,再对比超市买的,真的还是有蛮大差别的。即使超市买的有机菜,口感和口味也都比不上我家老人种出来的。
我知道,他们全心地投入到小菜园的种植工作中,一来是闲不下来,给自己找点活儿干,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让全家人吃到安全有机有营养的蔬菜,不用担心农药残留,真正吃得放心和开心。
也就是在小菜园里,我才第一次看到了新鲜的娃娃菜、菠菜、红苋菜,还有辣椒、西红柿、小油菜、空心菜、小葱和豆角,居然还有秋葵,这可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还长在茎上、新鲜娇嫩的秋葵。曾经发到朋友圈里,居然有好多朋友不认识,我还趁机普及了一下,大家一致点赞并羡慕。
就那么大点菜地,居然被老人们见缝插针式地种植了这么多品种的蔬菜,而这些只是他们过往人生中种过的蔬菜品种中很小的一部分。
限于采购的局限性,附近的蔬果市场里能买到什么种子,他们就买什么。他们对各类蔬菜适宜的生长环境都熟悉,不用多加打理的省心菜和需要更多水分与阳光的菜,他们都种了一些。每种一种就成功一种,所以我们这一年多来,家里几乎不用买什么菜了,只需采购肉类和鸡蛋就好了,过上了很多人羡慕的半自足的有机生活。
这些很难买到的新鲜蔬菜,都是老人们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
公公说,土地是最公平的,你怎么对那些小苗,它们就会给你什么样的收获。每天一大早,公公就提着一大桶水下去浇水,中午做饭时收集的废水又够浇一次,晚饭后再去一次。一天两次,雷打不动,除非老天爷帮忙下雨。
以前我最讨厌下雨了,但是自从家里有了这个小菜园后,不再讨厌甚至有时候还会盼望着下雨,因为这样公公就不用去拎水浇菜了。
今年,公婆留在老家,听说老家的菜地又被他们再次利用了起来,并很快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而我们这里的菜地因为冬天修整,被他们用各种薄膜覆盖起来保温。
开春后我们回到北京,再将薄膜掀掉,居然发现有不少小葱已经长出来了。原来小葱的根被老人们精心地留在了土里,气温升高后就自然地长出了新芽。
现在,给小葱浇水的任务落到了我和老公身上,孩子们也经常跟着我们一起去劳作(虽然没有多少活要做),我们也乐意带着他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婆婆要把种菜技能一点点教给我,让我们尽可能地继续保留菜地,慢慢地再种上更多的菜。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吃的重视再怎么琢磨和认真都不为过,能在喧闹的城市里拥有一个小菜园,也是让我们开心和喜悦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