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赍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解:
本章讲圣人处物而不伤物的道理。
“敢问其游”的“游”是一种随顺自然的心态。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内不化而外化”,安定内心,顺应物化。这是古人的状态。现今人正好相反,最大的特征就是受物的牵累。连世人称赞为君子的孔墨之辈都摆脱不了是非的争辩。
为什么要“物化”呢?文本提到,“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人太有限了!未知未能的东西太多了!既然尚未知、能,那要不要去知,去能呢?文本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天命使然。既是天命,自然就不用人操心了。此处的问题是,当真“固人之所不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