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孩子放假,我陪着他参加了几个小队的活动。2019年7月,我还在探索网上社群的运营,并且亲身实践了做一个读书群的群主。之所以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它们代表了我对于线上和线下两种组织形式的比较。
线下活动怎么做大约能做的好?
我的体会是游戏环节。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沟通都是不容易的,还往往因为风格不同,很难有让所有人都愿意参与进来的方法。但是,我发现,只有游戏,可以把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很好的抓住。
8月3日,就是明天,我们孩子又要参加一个《深圳博物馆之旅》,我觉得知识点不难,难的是让大家潜移默化的吸收知识点。为此,我设想了如下游戏方案。
关键词,角色扮演
类似于企业里的human resource,也类似与故事里的人物关系,我在想如果孩子们写一篇日记,会怎么描述我们的博物馆之旅呢?
角色扮演,我引入的道具是法宝拥有者。拥有某一个法宝的孩子,就有对应的能力,也有相对应的权力。大家有没有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在我自己的生活中,紫龙,雅典娜等角色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是我还清晰记得他们帅气潇洒,庄重威严的模样。因为角色扮演赋予了他们使命,神器,魄力和尊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就能战斗,发挥超能力,能对话,能被目标聚集在一起。
深圳博物馆之旅,我们的目标是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借助的路径是了解陆上交通工具的演化,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的从依赖双脚,到依赖动物,到依赖机械,到依赖能源,到公共交通的演变,以及未来种种趋势的发展线程。我为此制作了视频。
https://weibo.com/2158300973/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number&is_all=1
那么,我希望家长和孩子们如何参与到职业兴趣的探索中来呢?我的设想是三个阶段的角色扮演。第一阶段,观察者。第二阶段,讲述者。第三阶段,讨论者。
我设计了一份问卷,它包括三个内容。第一部分,你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你乐于在哪个时代出现?第三部分,回到那个时代,你会做什么?就我而言,我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回答,我希望能启发孩子,在看的时候思考喜欢啥,又擅长啥,依此来打造法宝。
或许,有的孩子对能源感兴趣,有的孩子对机械感兴趣,有的孩子对动物感兴趣,还有的孩子对销售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赛车感兴趣。而他们这些喜爱喜欢,要延续下去,就要亲身体验,怎么把自己的愿望和某项行为联系起来。
比如你是想做科学研究,那么和科学技术怎么联系起来?比如,你想做什么研究,怎么做试验?
比如你想做赛车手,那你想怎么提高你的安全性和速度,怎么更好的练习你的驾驶技术?你选择去哪个场地练习?多久练习一次?
比如,你想从事你喜爱的职业,不管是开双层巴士,还是开地铁,你需要知道怎么维护这些设备,你什么时间上班,要检查什么项目再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问卷,虽然不是必须以纸面形式的写下来,但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充分的讨论一下。我是这么想的,你感觉可行不可行?
说完了线下的活动,我来回顾一下线上的活动。
我觉得线上活动能保持活跃度,真的要不断的大强度的输出。比如,我看了一段文字,我能提炼出一句有意思的话吗?比如,我看到别人的问题,我能给一个有用的解决方法吗?再有,什么是新出现的情况,它让我看到改善,反思,行动的什么机会吗?
以英语阅读的社群为例,小黑书系列是企鹅出版社的经典读本。可是,我自己真的读不下去。上个星期,上上个星期,我都没能坚持读完,这个星期的读本又更新了。我都快放弃了。好在,主讲的老师有神器加身,她的英语真的不赖,而且知识十分渊博,每个星期的一本小书,经过她的解读,让我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每个星期五的直播课,就好像给我重新启动一次电源开关,让我从迷迷糊糊的待机状态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我明白自己的症结在于最小行动设计的过于难了。我常常从“大约要看2个小时才能看完”这个方面给自己泄气,而不是打气。打开小黑书,既矛盾,又有压力。但是,如果最小行动只是把这一页,或者这一段读完,那就好办多了。
在社群生活里,自己学了多少甚至不算能分享的。我发现,其实自己还是不习惯输出——包括做点什么,验证一个猜想;包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自己觉得精华的内容,就好像主讲老师做的那样;包括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到一个面的梳理自己的困境,找到解决办法的思路.......每天,时时刻刻层出不求的新闻,来了走了,可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这个就是输出,有选择的看什么,不看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关乎长期有没有积累到有用和有价值的经验。
总结一下,线下的活动和线上的活动,运营是非常不同的体验。在线下的活动中玩起来,角色扮演,我想穿插三个问题:你观察到了啥?体验到快乐了吗?你想做什么延续?在线上的活动要不断输出我的最小行动:我为什么做,做的什么,做的怎样。
如果说生活总是周而复始,我希望它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所有美好的经历,值得珍惜和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