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有感
2017年11月27日,我开启了《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的阅读之旅。这是由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编著的一本伟大的教育论著,出版于1999年。该书汇集了莫兰的两篇教育学论著:《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和《构造得宜的头脑》。本文将从阅读初体验、阅读此书的印象、感触最大的地方等方面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一、阅读初体验
阅读之初,我冠以该书为“天书”,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如此难懂的教育书籍,内容枯燥且都是纯理论叙述。一开始,我迷惑不解,当我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读的时候,共鸣的地方出现了,能懂的地方多起来了。如果将这本书比作冰山,那么我读懂的那一部分知识只不过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海面下是无穷无尽的待挖掘的知识。我不再认为这是“天书”,而是一本有着深远意义和教育影响的伟大巨著。
12月20日,我看完了《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这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刹,我的心情如书名一样复杂,我只感觉思绪满天飞,感触特别大,但是又不知如何表达这一切。12月23日晚,冬梅老师在微信群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乡村班主任读思行自我探究》,我被冬梅老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深深感动,同时也很受鼓舞。其间,我与李教授、冬梅老师、王怀玉老师聊起关于读书的问题,我写作的欲望再次被燃起。我想用文字记录下人生中第一次阅读理论书籍的感受。
二、阅读此书的印象
首先这是一本有点难读的书。因为书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文字表达也较深奥,并不是那种读着就能明白的书。读到第19页的时候,我才看懂了第一个概念“印刻效应”,我既激动又欣喜。莫兰在书中指出:文化的印刻作用从人类出生起就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迹,首先是家庭文化的,然后中小学的一直持续到大学里或职业中。[]我在旁边写下一段批注:小学阶段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获得长足的发展呢?
其次这是一本跨度长、容量大的书。这本书涉及了原人进化的探险历程到“智人”涌现之后的10万年,历史文明诞生之后的1万年到耶稣诞生的第三个千年再到15世纪末,明朝的中国和莫卧尔帝国的印度再到20世纪,时间、空间跨度极大。书中的容量更是无限拓展,涉及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生物、生态、信息、心理、神经等。很多章节很多片段我都是似懂非懂,我努力搜索脑海中的记忆与理论相匹配,努力让自己能够看得明白一些。
第三这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教育指导手册。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钟知识,包括认识中的盲点、恰切的认识原则、教授人类地位、教授地球本征、迎战不确定性、教授相互理解和人类伦理学。第二部分为构造得宜的头脑,包括挑战、构造得宜的头脑、人类地位、学会生活、迎战不确定性、公民的学习、三个等级的教育、思想的改革、超越矛盾。
在这之前,我狭隘地认为我所要做的就是在小学六年传授学生知识,陪伴他们快乐成长,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阅读、爱锻炼的好习惯,乐于助人、学会合作等一些较好的行为习惯。在得到所任教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后,我自我陶醉与满足,认为自己做得已经挺不错了。近来的阅读体验,让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水平的有限、认识的肤浅,教育的复杂性,班主任肩上的重担。这让我想起《孩子们,你们好!》书里的一段话:教育艺术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几乎人人都觉得它是一件了如指掌的和明白易懂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觉得它是一项十分容易的工作,其实,越是觉得教育艺术比较容易的人,越是说明了他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所知甚少。[]而我就是那个所知甚少的人。
莫兰指出所有的事物都既是结构又是原因,既是受到作用者又是施加作用者,既是通过中介而存在的又是直接存在的。我认为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地,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之间的各个部分更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莫兰认为必要的思想改革将产生一种关于背景和关于复杂性的思维方法。它将产生一种进行连接和迎战不确定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所有人类现象,它将把说明和解释联结起来。说明是把认识对象仅仅作为对象来考察,对它应用所有解释的客观手段。另一种认识是理解性的,它建立于主体间的交流、感情移入、甚至同情的基础上。因此我理解眼泪、微笑、欢笑、害怕、气愤,看到ego alter(改变自我)如同alter ego(另一个自我),是通过我感受与他同样的感情的能力。理解因而包含主体对主体的同化和投影的过程。[]
三、感触最大的地方
(一)看不懂的
全书224页,我有太多不懂的问题,文中涉及大量的名人以及他人的著作,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埃拉斯穆斯、蒙田、帕斯卡、卢梭等;文中涉及大量的历史问题,如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崩溃和苏维埃帝国的内部爆炸、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经济危机、20世纪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等。
文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如全球纪元、人类科学、人类归属的人文主义的伦理学、清醒意识等。文中涉及大量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如人类科学的目的不是揭示人,而是把他化解在结构之中,连接应该代替分离,并借助于“共生学”——在一起生活的智慧,隐喻唤醒了变成陈词滥调的观点或认识等。
(二)印象最深刻的
1.教授相互理解
虽然有很多不懂不明白的章节、话语,但是同样也有很多有感触有共鸣能读懂的章节。重新翻看此书,密密麻麻的文字旁边批注着我不同的感受、理解、心得、体会、疑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第六章的内容“教授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已变成对于人类的关键性问题。以此理由,它应该成为未来的教育的目标之一。相互理解的问题包含着两个焦点:一个焦点是变成全球性的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个人、文化和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会和关系在增长着。一个是个人的焦点,即亲近的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的焦点。[]
2.理解学生,共情学生
在理解中必然包括移情、同化、投影的过程。相互理解总是主体间的,它需要开放、同情和宽宏。[]莫兰笔下的“理解”让我想到心理学中的“共情”,此词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班主任作为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实施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如何理解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都努力理解我的学生。
记得有一次听写,我们班班长小赖写错了一个字,没有100分,她难以抑制地大哭起来。一次听写竟然让已经六年级的小赖放声大哭。当时,我和班上其他同学都很诧异,这可是我们大名鼎鼎的班长,更何况只不过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听写没有满分。见小赖哭得这么伤心,我走过去拉着她的手,把她带到走廊上。“听写没有100分,你很难过,老师和你一样难过。”听到我这句话,小赖哭得更大声了,她咬着嘴唇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听写95分,以前每次都是满分的。我拍拍她的肩膀,建议她把这一次失败看做生活的考验,勇敢面对挫折。
听写没有满分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有些学生几乎每次都没有满分,但也不见得伤心。小赖却因为一次95分大哭,这源于她对自我的高期望、高标准、高要求。我站在她的视角看待听写没有100分,这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听写满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却失误了,这样的失误严重打击小赖幼小的心灵。如果我当时采用训斥或挖苦的对话模式,如“只不过听写没有100分,有什么好哭的!”“身为班长,怎么内心这么脆弱?”这样的反馈都不能理解小赖的内心感受,只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势必影响以后的教育效果。
我认为理解是相互的,只有老师理解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理解老师。当我的孩子们升入高段的时候,我就会开通“心语”这一对话模式,同学们可以在心语里吐露心扉、诉说烦恼、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对自己一周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心语”弥补了我日常工作繁忙顾及不到每一个孩子心灵的空缺,让我能够及时捕捉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动态,并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很好地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我清楚地记得倩倩说:“每次看到老师您的评语,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你总是夸我表扬我,而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胆子太小了。”文静每次心语的开头都是大同小异的:“叶老师,又到了和你说心里话的时候了,真开心,我觉得这种感觉真好,这样的交流方式好奇妙。”她总是会在心语中跟我说很多的心里话,开心的不开心的。不止一个同学在心语中写到:“叶老师,真希望你可以一直陪着我们到初中,真希望你可以一直教我们。”
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晶晶有一次在心语中写到:叶老师,如果我能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妈妈那该多好,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看到这,我的眼眶湿润了,陶晶的妈妈在几年前离家后就再没有回来,连电话也没有,她从小母爱缺失,我完全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无助,感受到她对母爱的渴望,我仿佛听到了她对母亲深深的呼唤。在后来的相处中,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予晶晶最大的关怀与帮助。
正因为我对学生的理解和共情,换来了学生对我的理解。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和问候、一言一行中的喜爱和尊敬,让我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和喜悦。
3.老师如何理解学生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洞悉学生心理,也能很好理解孩子的老师。可是2017年12月21日中午的经历,让我内疚无比,我口口声声说自己理解学生,但是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中午班主任开会,我嘱咐班干部11点45分提醒同学们进教室看书。当我开完会回教室的时候,老远就听到教室里乱哄哄,像极了菜市场。我健步如飞地冲进教室,将笔记本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怒吼道:“你们在教室里做什么?整栋楼就我们班这么吵!”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看到我发这么大的火,都害怕极了。只见值周班长小徐拿着一根教鞭在教室里晃悠。
“你们不知道中午看书时间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吗?”我质问道。
“小徐一会儿叫我们起立,一会儿叫我们坐下。”叶叶喃喃地说。
“他还用教鞭敲打每一个人的桌子。”
“他还说要给我们小组扣100分掉。”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叫我们跪下。”
“他还叫宇鑫到前面原地跳。”
听着孩子们的控诉,我明白了教室里为何会这么吵了。为了锻炼更多人的能力,开学初我让孩子们自由竞选班干部,并采用了值周班长轮流制,小徐就是本周的值周班长。就在昨天放学时,我还向他妈妈表扬过小徐管理能力强,每一节上课铃响后都能提醒同学们坐端正,中午吃饭的时候也能把纪律维持得很好。可是才过了不到24 小时,小徐就让我失望透顶了,突然想起小徐妈妈转述我的一句话“当值周班长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小徐简直把全班同学当猴耍了,他的感觉能不好吗?
看着眼前一脸无辜的小徐,我的气不打一出来,我大声斥责到:“你怎么可以这样乱管的,难怪教室里会这么吵的!”我又跟他说了很多如何管理的方法,举了之前优秀的值周班长是如何管理的,还罚他不许上音乐课,在办公室罚站了一节课。
晚上回家后,我将中午的事告诉先生,听完我绘声绘色的控诉,先生平静地说:“你怪值周班长干什么呢?他又不知道怎么管,我觉得是你自己有问题?”
“我有什么问题?”我大声反驳道。
“你为什么要让他当值周班长呢?二年级的小朋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班干部的。”
听了先生的话,我沉默了。是啊,小徐是第一次当值周班长,他并不知道怎样管理才是正确的,只知道怎么好玩怎么管理,怎么威风怎么管理。透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自己班级干部培养的一些列问题,我想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当选干部,参与班级管理,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可取的。可是是否每一个人都适合担任班干部?在担任班干部之前要不要做适当的职前培训?如何培训?像小徐这样的同学,我应该如何引导?他还能继续担任班干部吗?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谈到:班主任是班干部的后盾,是班干部的顾问,是班干部的教练和导演。人都潜藏着组织领导能力,之所以有的人显示不出来,是因为没有后盾,唯恐做错了事,自己承担不了责任。我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明:“老师要培养同学们的工作能力,不管谁承担那一份工作,刚开始做都没有经验,都可能出现失误。失误以后,不要害怕,责任不在大家,在于老师,大家尽管大胆开展工作。特别是老师不在家时,就更要班干部大胆工作。班干部指挥可能失误,即使失误了大家也要先服从,不争论这样做的对与错。等老师回来,再研究确定以后纠正的方法。”只有这样坚决地给班干部做后盾,班干部才没有后顾之忧,才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工作。[]
魏老师的做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也意识到了我自身的错误,我不应该对着小徐同学大发脾气,指责他管理不到位,我要做的是反思:如何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问题?如何组织值周干部职前培训后上岗?
教育真是一件无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中工作者不断学习、不停反思、不懈改进,以求理解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四、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班主任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博览群书,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更懂教育、更明白教育。借用莫兰的话:我们人类在这个全球纪元的意识应该引导我们达到每个人对
每个人、全体对全体的相互团结和相互关怀。未来的教育将应教导全球性的理解的伦理学。[]
让我们与《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为友,理解他,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