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印记
荷花 2019-01-14 阅读36
青春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已的青春纪念册,而在我的记忆中,成都一中的青春生活难以忘怀。
成都一中创办于1935年,初名为四川省立女中,1952年更名为成都一中。1996年更名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
1969年,我进入了成都一中上初中。我于1966年在实业街小学毕业,本应接着上初中,但因文革停课,直到l969年初中才开始招生,于是我们小学末满16周岁的孩子都进了成都一中读书。
记忆中的成都一中大门前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一到夏日,人们喜欢在大树下乘凉。一走进大门,左边往里走是教师的宿舍,右边是教学楼,毗邻的是一个篮球场,下课后,同学们挥汗如雨的打着篮球,,篮球场经常传来呐喊声、加油声。再往里走就是一中的大操场了,完整的院墙把外面的世界与学校隔开。
复课后的学校按军事编制,把原来的年级、班、组改为连、排、班,我分在二连一排。记得我们当时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课程,物理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化学改为农业基础知识。
在成都一中记忆极深的是每日早晨的“天天读“,毛主席的“老三篇“是必读的内容,不仅要读,还要求背诵。一走进校门,只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当时的共青团组织已经瘫痪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卫兵组织。要想加入红卫兵组织,要写申请书,表现好才能加入。
我们的班主任兼政治老师是刘愈彬老师,当时还很年轻,大约20多岁;教语文的是唐老师;教数学的是何治国老师;教英语的是张善和老师。
在文革中,当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尊敬的老师成为被批斗的对象,教室成为批判的战场。记得一天晚上,我看到一位老师挨批斗,据说他是印尼的归国华侨,他的罪名是“里通外国的奸细“要他老实交待。
然而,这些老师顶着“臭老九“的帽子,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工作仍然是认真负责,从没缺席过一节课,在学农、学工、学军的队伍中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著名教育专家钱理群先生曾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成为所教学生童年和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是的!这些教师在我们当年的中学生活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虽然由于文革,我们当时没有读多少书,但今天回想起来仍然很感激他们。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数住在长顺街,长顺街分为上、中、下街。长顺上街为将军街至商业街,长顺中街为商业街至东马棚街,长顺下街为东马棚街至东二道街。长顺街有不少对应的小巷子,如支机石街、桂花巷、商业街、黄瓦街、等,我住在商业街,离一中只需十五分钟即可到达。我们班的同学不少都住在长顺街对应的小巷中,由于相隔不远,放了学常相互串门玩耍,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1971年二连一排部分女生在成都市草堂公园合影:一排左起:蒋明蓉、王自容、刘大春.
游一林,二排左起:兰家秀、邱晓玲.吕敏贞、马荷妮、胡梅华
那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工、学农、学军。我记得我们先后到了龙泉学军拉炼,每年五月都到成都近郊的胜利公社学农参加双抢劳动,到成都木材综合厂学工。
1969年9月,学校组织我们到龙泉学农至今难忘。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们背着背包,在学校大操场集合,晚上九点,领队高喊:”同学们,向着目的地出发!“我们全校2000多名中学生离开了学校,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行进。突然前方传来“军令”,“敌机“要来轰炸,马上趴倒。当时,天刚下了小雨,我们不顾一路泥泞,马上趴倒在马路上。一会前方又传来“军令“,敌机已经飞走,继续前行。经过六小时的急行军,我们终于到了龙泉中学。同学们累极了,倚靠在教室里休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听到军号声,我们又整装出发了。行军的目的地是山泉乡,山泉乡是上山15里,下山15里.,一路上还要在茂密的山林里破获“敌人的情报“,.同学们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歌曲,我们看到的是山峰相连,一峰更比一峰高,一山更比一山远。中午,我们终于走完了从学校到目的地的80多里路。进到农民家后,我一看脚上打了几个血泡,善良、淳朴的农民端来洗脚水,我们虽然很疲乏,但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在山泉乡,我们与农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学会了不少农活,这次劳动的经历使我们十分珍惜,我体会到持之以恒,互帮互助的可贵。
那时,每年的五月,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到成都近郊胜利公社参加”双抢”,麦收劳动
金黄色的麦浪在劲风的吹拂下此起彼伏,我们一手捏着麦杆,一手拿着镰刀,干得热火朝天,汗水湿透了衣衫,我们也全然不顾。
当地的农民非常淳朴,十分热心好客,当我们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地教我们农活,使我们感到一种浓浓的情谊。
每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晚风吹拂,我和同学们躺在麦秸堆旁,唱着《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的歌曲。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的初中生活虽然文化课学得不多,但是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也是重要的一课。也是人生路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l年4月,我们排有不少同学去了云南支边。我记得,当时学校请了一位解放军做动员报告。他说得很好,什么“头顶香蕉,脚踏菠萝,穿军装,拿工资等“。
结果同学们去后,并不是他吹得那么好,而是经过了艰苦的岁月,有的同学在那里长达八年,把青春奉献给了云南。
我们留下来的同学两个排又组合在一起,直到l972年离开一中。
2018年4月16日,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与离别46年的中学同学们见面了。
我见到了以前很熟悉,但又有许陌生的脸庞。
从依稀的记忆中,查找他们的名字。
我见到了尊敬的刘愈彬老师,见到了久别的同学们。
同学们纷纷回忆起了40多年前的往事,风趣的谈起了你、我、他当年的趣事。
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留在我们心中更多的是对一中生活的追忆,对已逝岁月的感慨。虽然美丽的年华无法回返,但同学间的情谊却永驻心间。虽然我们相处只有两年,但两年的同学却是一生的朋友。
2018年4月16日,成都一中二连同学会部分同学合影。
人的一生记忆很多,但青春的印记常常铭刻在我心中。成都一中将永远印入脑海,永远难以忘怀。
成都一中二连一排 马荷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