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我觉得我从小就听话的有些可怕,好像连叛逆期都没有。看《爸爸去哪儿》时,特别喜欢姐姐,她太有性格,任性叛逆却充满自信,并且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开玩笑的说“看到姐姐后,才发现自己浪费了一个童年”。
上次心里老师举例一个小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的要一块钱的东西,我突然就想起来小时候一块钱一包的旺仔牛奶糖,我去小商店时,只是觉得红色包装亮眼,想买。老板说“这个好吃,上次有个孩子哭着闹着要吃。”吓的我赶紧放了回去,怕自己上瘾,什么也没有买,就溜出了商店。现在想想也挺好笑,当时好像才一二年级。
可是我并不后悔自己的童年,虽然我的行为是规矩的,但我觉得我的灵魂是自由的,从小其实我挺孤僻,朋友零零星星。但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好,大概就是所说的“安于孤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孤独所以自我安慰的,但现在我偶尔会怀念当时的自己,可能我当时并不想交朋友,不想和别人有过多的交谈,而我就顺着内心,做了孤僻的形象,以至于遇到初中同学,人家讶异的问我“你现在话怎么变的这么多”,我只是笑了笑。
大概是高一的时候,突然害怕自己融不进集体,突然一下子就特别渴望认识别人,甚至没有过渡,就喜欢与人交谈。所以我有时候特别害怕怀疑自己的性格,担心自己变化太快,以致有些分裂。
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精神病人,每一天都打着伞蹲在医院门口,医生问他什么他都不会回答。于是医生就打了一把同样的伞蹲在他的旁边。一天天过去,那个病人终于开口说话了,他问医生“你也是一个蘑菇吗?”
当然故事还有后续发展,那个病人后来开始说话,交朋友,和一个普通的正常人一样,可他心里始终觉得自己是一朵蘑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蘑菇,它可能是任何不可思议的事,可能是你非常渴望但在别人眼里几经疯狂的事。
而天才,艺术家,像顾城,梵高,他们就是让自己内心的蘑菇恣意生长,终于冲破了内心的底线,变成了疯子。
当然,这里并不是让我们去学习他们,我们的蘑菇要在道德之上和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生长,才是有价值的蘑菇,否则长成了毒蘑菇,还不自知。
有一句不太贴切的很俗的话,但道理挺像的。“神经病不叫神经病,叫执念”,可能你认为的“执念”,在别人眼里,在正常人眼里,是一种危害。
你的心里有没有那样一朵美丽的蘑菇?它有没有长成。不要说世界没有给它阳光,蘑菇是一种真菌,在成长中根本不需要阳光,微弱的散射光就够了。
其实人好像在特别苦特别累的时候才会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高三的时候,被成片的物理,数学题压着,但还时不时写一些东西,也曾写过一点点小说,心里美好的想,毕业之后,就把它写完了,然而等我真正高考完了,在这种相对安逸的情况下,早就忘了那朵小蘑菇。
这只是狭义上的,更广一点,就是你想要过的生活。
我当年的孤僻和“安于孤独”,远没有我现在认识那么多同学,了解那么多可爱的人,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善意来的开心。也有可能,当我们过惯了人声鼎沸,又想着孤独自我放空的快乐。这大概也是有些明星息影后又付出的原因吧。
人生没有一天是重复的,每个年龄段的心境也不同,可能现在向往热闹,再大一点,成家立业后。工作繁忙,家庭繁重,又想着一个人的日子,老了,又希望儿女子孙济济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这些都是你内心想要的生活,可能内心的需求会改,但如果你不经历,不改变,那就只能用一种方式过一辈子,如果这种方式正巧是你渴慕的,那值得羡慕,如果到了垂暮之年才突然后悔,怕是只能想想了。看过一部小说,上面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是一句表白吧。具体不记得了,大概是说“我孤寂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决定孤独一生,而你突然出现,带给我人声鼎沸,在热闹过后,才发现我的孤独溃不成军,原来,我也是爱热闹的人,原来,我也是一个俗人。”
挺美的话,主人公何其幸运,找到真爱又找到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
我今天演讲的目的大概只有这一个吧:多去尝试,多走走不同的路,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我很喜欢七月上的一句歌词“我欲乘风破浪,踏遍黄沙海洋,与其无悔一场,也要不负勇往。”
这太理想化了,我也不知道我真正想过的生活,想要的方式是什么,不过,我也在努力的尝试。
所以,勇敢的少年们,一起乘风破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