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男朋友高高兴兴地去逛街,店员过来跟你套近乎,说了一句"他看起来好小啊,是你弟弟吗?"
你不高兴了,闷闷不乐地出去,你男朋友看你不高兴,安慰你说"你心放宽点,别跟她见识。"
他说的没错,可你更生气了,跟他吵了一架,你觉得他不理解你,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他觉得你小题大做,无理取闹,也会有些无力感,觉得自己没做好。
你们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也许它不足以影响你们的感情,但你知道,如果他可以多理解你一点,在你心情不好时令你感到舒心,那该多好;他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希望,如果你能够明白他说的意思,该多好。你们努力改变,但收效甚微。
你可以试试这个理论:TA,全称transactional analysis,译作中文是人际沟通分析。
1
TA是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n)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论。
是一种考察“我为你做一些事情,然后你做出回应”这种沟通方式的方法,同时,该理论还能确定个体多面的本性中哪个部分会表现出来。——《我好,你好》
这个理论被广泛用于心理治疗、教育、管理以及各个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工作领域里。
它假设人身上存在三种自我状态:(1)与孩童时期的父母相类似的心理状态;(2)与孩童时期的儿童相类似的心理状态;(3)成熟客观地面对现实状况的成人的心理状态。简称为"父母"、"儿童"、"成人",在与人沟通时,你身上的某种心理状态可能显现出来。这三个词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意思。
我们身上的“父母”形成于0-5岁,在婴儿时期,我们弱小、无助,父母就是我们的依赖、权威和模仿的对象。我们也以“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和别人沟通。比如,我们在沟通时,会去评判别人。
我们身上的“儿童”形成于0-5岁,在婴儿时期,我们无法说话,但我们内心有情绪,通过哭、笑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情感。我们身上一直有“儿童”存在,这个“儿童”主要代表情绪,比如我们会抱怨、发脾气。
我们身上的“成人”形成于我们接触社会以后,这个“成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解决问题。
这三种角色取英文的首字母,分别是P(Parent),A(Adult),C(Child),它可以理解成你的三种心理状态。
2
这三种心理状态可能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当两个人沟通时,有两种沟通类型:互补式沟通和非互补式沟通。
其中,互补式沟通有如下几种形式:“儿童”-“儿童”,“成人”-“成人”,“父母”-“父母”。“儿童”-“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如下图,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和谐地进行下去。
非互补式沟通又叫交错式沟通,是指两人的沟通方式不对等。比如,丈夫对妻子是“成人”-“成人”,妻子对丈夫是“父母”-“儿童”,这样就会有不太好的沟通。
3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开头的沟通场景中发生了什么。
你闷闷不乐,内心的话可能是"她说他看起来像我弟弟,意思是说我显老,令我很生气。"或者是"她这么说太可恶,我没有很好地反击她,我感到自己很无能,我很不好。"
这是你身上的"儿童"的心理状态,你有情绪。
他对你说"你心放宽点,别跟她见识。"是一种"成人"对"成人"的沟通。
你们的沟通错位了。你像一个婴儿一样无助,有情绪,期待"父母"的安慰和鼓励。然而他却用"成人"-"成人"的心理地位。你们的沟通如下图
那互补式沟通是如何的呢?
女:闷闷不乐。
男:那个店员真讨厌,没有眼光,上次有个人还说我看起来像你哥哥。她竟然把我说小了。(跟着一起抱怨,"儿童"-"儿童")
或者
女:闷闷不乐。
男:(牵住女方的手)你是最善良年轻漂亮的,我们去吃你最爱的火锅,。("儿童"-"父母")
或者
女:闷闷不乐。
男:店员实际上是想跟你套近乎的,但她不会说话,把好话说成坏话了,你做得很好啊,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当场发火,你很善良,也很有风度。你只是不愿意去和她针锋相对,我相信你想做的事情都一定可以做好。比如你之前那次,就说得很好。("成人"-成人"")
如下图
4
上述讲的是男孩如何回应女孩。当我们以"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和语言去和别人沟通时,能否达到互补式沟通取决于别人的回应。沟通的模式有很多种,我们最好的状态是保持"成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成人”可很好地和“儿童”、“成人”、“父母”沟通。那有哪些方式可以保持“成人”呢?
了解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识别自己身上的“儿童”,或者"成人",看到"儿童"的情绪、感受,识别“父母”的判定、固执。
了解别人帮助我们更好地别人沟通。在和别人沟通时,尽量去看到对方身上的“儿童”,而不是对方身上的“父母”,去呵护那个弱小无助的“儿童”,减轻他觉得自己“不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可以看到对方柔弱的一面,化解沟通的障碍。
另外,如果你有疑问,就暂时不要说话、行动。别人不会因为你不表态而攻击你。
还有最后一点,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一旦有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有自己的独立观点,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容易看到客观情况,而不是习惯性地用"儿童"与"父母"去看待世界、与人沟通。
比如,女孩在生气时,看到自己的"儿童":我现在很生气,看到自己身上的"父母":断定店员不怀好意。男孩说的话女孩不满意,她看到他身上的"儿童":也是在帮助自己,他爱自己,但也怕自己说的不好惹自己不高兴。若还是不高兴,可以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再进一步,建立价值体系可能需要时间,她意识到生活中的小事都无所谓,她相信自己很好,别人也很好。就不会在意这些。
小结
当你和亲人朋友、同事了、客户沟通时,不妨试试,做更好的沟通者。
参考资料
1、《我好,你好》,作者[美]托马斯-A.哈里斯(Thomas A. Harris),机械工业出版社
2、《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作者[美]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作者[美]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