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发现,“穷人思维”这个词语再一次火了,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各大社交媒体都被刷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呢?
在看这些刷屏热文前,我以为又是一锅农鸡汤,充其量不过是在加些佐料罢了,但看完发现,署名为李钢的一篇公号文章《小心你的“穷人思维”》还是深得我心的。
其文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我以前是有意识到的,比如“在穷人思维看来,时间不值钱这个概念”,看到这个的时候还在窃喜自己虽然物质上不富但起码精神上还是“富人”嘛,但越往下看越觉心凉,好多条我都躺枪......
作者说的“穷人思维”,我现在来归纳一下,看看你中了几枪?
说起“穷人思维”,相对应的当然就是“富人思维”。乍听起来,这两个词好像是说穷人和富人的思维特质,其实不尽然。也就是说,穷人思维不一定只存在于穷人身上,有些富人虽然有钱,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可能在很多事上也具有穷人思维。
具体来说,穷人思维主要表现有以下3条:
1.“穷人思维”表现一:习惯拿时间换钱。
穷人因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特别重要。而相对富人而言,由于穷人单位时间的财富产出(赚钱能力)较低,因此虽然与富人一样看似拥有同样的时间,但时间的使用效能是天上地下的,所以时间对于穷人来说,远没有钱那么稀缺。
越不缺什么,就会把什么看得特别轻,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在北京一朋友是一上班小白领,钱挣得不少(远高于同龄人),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尤其是在他的兴趣爱好上所花的钱,一个3万元的单反,说买就买,上次见面他家里那个七千块的耳机,一不留神就看他又换了。
这样的人你很难想象他在很多地方扣得要命,有一次他去女朋友家,大概七八公里的样子,最开始他想打车,一看专车价格比较高,然后立马查看地铁路线,一看有点远,貌似走1公里才到站点,然后就纠结到底是要打车还是坐地铁。
然后我提醒他说你还是打车快啊,他说,我们观念不一样,像这种事还是能省则省,我无言。
结果,他徒步到了2公里外的公交站......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能免费看到本书,追一部剧,拿到一个不可描述之种子,那真是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勤劳智慧的本色,翻遍各大网站,求遍各路网友,长年累月下来,扣扣邮箱的足迹足以绕地球一圈了。
造成这种“穷人思维”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资源太过匮乏的成长环境,毕竟我们改革开放也就30多年而已。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这叫“沉没成本”;在心理学上,这叫“损失厌恶”。
2.“穷人思维”表现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
在《稀缺》这种书里,讲到一个核心观点叫“管窥效应”,指的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更加专注,注意力过渡聚焦,导致个人判断力下降,出现在局外人看来非理想的价值判断。
比如某个商场有同样价格同样做工的两套茶具,其中一套茶具比另外一套大些,如果让一个具有穷人思维的人来挑选,毫无疑问,一定选那个看起来大的。而对于一个有富人思维的人来说,情况就不一定了,如果家里的布局,茶几面积更适合那套小的搭配,那么他会选择小的。
看到了么,穷人思维就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我一定要把最大的得着,而富人思维则是选最适合自己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也陷入了这种穷人思维。以前最常见的论调是,创业团队,初期一定要凑齐最牛的人,阿里的运营、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但往往这样的团队,创业成功率不见得高。
3.“穷人思维”表现三:消耗有限的自控力。
对有限的自控力的消耗,这是穷人思维最致命的一点。
有一种看法,说穷人的意志力会更强,但事实完全相反。对自控力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做的决策越多,越消耗精力,人也变得越疲惫。而当你越疲惫,内心就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导致决策越来越随意,这也就是决策越多越疲劳的原因,这在行为经济学上叫“决策疲劳”现象。
有经济学家就发现,这种“决策疲劳”对穷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举个买衣服的例子,依然那我上面那位朋友说事儿,这一次,我站在了他的反面。他在穿衣上是一个比较精致的人,对于买衣服,他的观点是,贵一点不要紧,但一定要能穿得住,所以在买衣服上他比较果断,适合的、贵点的、能穿的久的,这些年他早已有了自己固定的几个牌子。
而我则相反,以前老是为十几块钱纠结,经常是厂商绕一圈下来,关于便宜不便宜,多少最便宜,要不要买,什么时候买这些问题来回决策,很不果断。最终可能买到的并不是自己第一眼看上的,而是最后被疲劳感导致的随意决策的那件衣服,往往穿不了几回就扔掉。
当时我想,反正也不贵,大不了再买呗。后来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逐渐改变了在买衣服这件事上的观点。
任何决策,都不要在次要价值上耗费太多精力,而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核心价值上,这样会减少干扰,减少决策所带来的自控力耗散,避免做出自己事后最不想要看到的那个决定。
如果你一味省钱,往往是浪费钱;如果你一心想着免费,往往付出了昂贵的时间;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往往会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