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和线一直和平共处,直到有一天,风筝偶然看到自己的同类在挣脱线的束缚后,反而飞得更高了。于是,它好像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没有线的风筝可以更自由,飞得更高。
风筝对线说:“我要放飞自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线充满关切地说:“我可以放手,也可以让你回归寂寞的天空。不过没有了我,你可是会摔得粉身碎骨的。我们是不能分开的!”
风筝生气地说道:“你不要总是像膏药一样缠着我啊!没有你,我会飞得更高!我不想被你这么拖累一辈子,快放手!”
最后,线只能无奈地说道:“如果你去意已决,那我只有随你了……”
在挣脱线后的一刹那,风筝想:我终于真切感觉到了什么是自由,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了。
可是还没等它享受这片刻的自由快感,风筝就即刻坠向地面,摔得粉身碎骨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束缚,它们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规矩!
方,是我们做人的本分,就是说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准则;圆,就是说处世圆融,做事恰到好处。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括,那就是:
我们为人处事,该方的时候就方,该圆的时候就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当原则与变通互相配合时,社会才能和谐,人生也才得以自在方圆。
曾国藩说:“方圆的世界,方圆的人。”我们只有对方与圆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在为人处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方圆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们将从处世、说话、做事、心态、职场、交友这6个方面来解读,一起感受生活中的方圆奥秘。今天就先来说说第一部分:处世的方圆智慧。
我们经常听人提到“处世哲学”这四个字,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做“处世哲学”呢?或者说“处世”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
其实,所谓的“处世”便是做人与做事,所谓的“处世哲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好好做人和好好做事的。
古人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告诉我们:做人,要行得正。古人还有一种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识时务。
从古至今,做人若是缺失了方正刚直的气节则无法立身,而不懂圆融变通的智慧也同样不能立世。
只有方圆交融才是做人的大智慧,处世的大聪明。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诚实做人。
人贵以真,更贵以诚。你对别人真心真情,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对你诚心相待;相反,你如果句句假话、处处欺骗,那肯定是不会交到真朋友的。要知道,连接人与人之间信任桥梁的,就是“真诚”。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得很深刻:
说有个渔夫整日打鱼,以此为生。有一天,他运气不佳,忙活了一整天,只网到了一条小鱼,而且小鱼还劝他另做决定:“渔夫,你放了我吧,看我这么小,也不值钱,你要是把我放回海里,等我长成一条大鱼,到那时你再来捉我,不是更划算吗?”
渔夫说:“小鱼,你讲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如果用眼前的实利去换取将来不确切的所谓‘大利’,那我恐怕就太愚蠢了。”
故事中的渔夫很聪明,要知道大海可不是渔夫自家的池塘,想什么就捞什么,所以踏踏实实地珍惜每一份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脚踏实地,方可站得更牢。
真诚、踏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人的艺术千变万化,而立身之本却唯有真诚、踏实。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他就不得不接着讲更多的谎言。一旦你允许自己讲一次谎话,那么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说第二次谎话。很快,你就成了一个谎话连篇、毫无原则的人了。
在我们的社会经验里,重点要强调的是“真诚”二字。在一个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中,给人一个真诚的印象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只有坚持了自己做人“方”的原则——诚实,你才会真正为圆满做事打好根基。
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灵活做事。
人生就像大海行舟,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呢?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采取迂回策略,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呢?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编辑曾向一位著名作家约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以约稿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心中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这位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而这位编辑无法开口说明约他写稿的事。
于是编辑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这位作家说明约稿的事,这次只能以随便聊聊天的方式来结束拜访。
突然间,编辑看见了作家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杂志,于是他脑海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过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随后编辑就对这位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的杂志上出版了,是这样的吗?”
这位作家一听,很快接过话茬说道:“是这样的。”
编辑见作家突然有了兴致,便继续问道:“先生,你的文字特别有内涵,不知道用英语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您文字的内涵呢?”
作家一听,更加高兴了,连忙当场和编辑聊了起来。
他们有了共同话题,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他写稿了。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这一席话,就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
因为编辑的一席话让他感到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约他写稿子的,这位编辑不仅读过他的文章,同时对他的事情也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应付了。
编辑通过桌子上的一本杂志,就解决了眼前的困局,不得不说,这个编辑的确是一个脑筋灵活、应变极佳的人。
做人要懂得“圆”,要有应变能力与灵活反应,“变”才是我们处世的黄金法则。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没人会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你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圆的处世哲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这样才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掌握了“方与圆”的技巧后,我们接下来就要把它们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了。
第一,做事认真,做人不较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最后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而在做事上,认真是前提。只有认真去做,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所以,做事和做人是不能用同一种态度的。我们要记住:做事认真,做人不较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相反,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那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
不过,如果要一个人真正做到不与人计较,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比如,有些人一旦成为某一个部门的主管,便容不得下属的缺点,动不动就拍桌子、骂人,使下属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
想一想,没有人是完美的,何必因为一点点毛病便与人生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上司的急躁情绪了。
在工作中,不要与同事较真,同样,在家里更不要与亲人较真。家庭成员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分出个对错来,又有什么用呢?假若你跟家里人都要较真,那不仅可笑,并且也太累了。在这方面,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处理家庭琐事要以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宁可和稀泥,也不较真。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或者容易做的,可以迅速解决,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重要的事,那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第二,让人三分,凡事留有余地。
俗话说“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生在世,万不可一条路走到黑,认死理,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采取圆融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自己绝顶聪明的人,也应该留有余地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有个人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这人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的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
一本杂志上曾经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挤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使它们不得不马上分开。御寒的本能迫使它们又聚到一起,然而疼痛使它们再次分开。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离——在伤害最轻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之所以强调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总要有个“度”,如果这种距离遭到破坏,人也必然会受到伤害。
《菜根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让三分,留余地,不让别人为难,不与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阔绰。这就是圆融处世的良方。
真诚做人是“方”,变通做事是“圆”,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成长。
总结一下:
首先,要学会诚实做人。你对别人真心真情,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对你诚心相待;相反,你如果句句假话、处处欺骗,那肯定是不会交到真朋友的。要知道,连接人与人之间信任桥梁的,就是“真诚”。
然后,要学会随机应变。我们在处理事情时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这样才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在处世中,要将方与圆的智慧融会贯通。做事认真,做人不较真。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那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