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这天上午,家里的女士们都很忙,要炸酥肉、花花、果子,这些做妥以后,把近几日准备的吃食素材一一切好、码在盘子里,待时候差不多了,该上蒸笼的上蒸笼,该下油锅的下油锅、煎、炸、炖、炒,应有尽有。
快到吃午饭的光景了,父亲会带上盛有几种吃食的盘子和酒壶酒杯,摆放到祖父祖母的坟前,恭敬的作上三个揖,然后坐在一旁,静待祖父祖母“享用”,大概十五分钟后,才撤回。
然后就是放一通鞭炮,准备吃“年夜饭”了,我们老家的“年夜饭”是在中午。
午饭后,小孩就可以穿上摸了试了无数次的新衣服了,长辈们会给小孩子发几毛几块几十块几百块的压岁钱。大人们收拾好厨房后,又得准备晚上的吃食,我们老家,三十的晚上和初一的早晨一般是吃包面(也称抄手),包面外形似金元宝,大概是图个吉祥的意思。母亲们忙着剁包面肉馅,小孩子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去擀包面皮子,以前农村吃的面条或者是做包面的面皮儿可以自己在案板上擀,也可以到专门压面的人家加工,面粉是自己家的。
完成这项任务后,小孩子就可以疯玩了,吃零食、跳板、扇宝、弹弹珠、下跳棋,总之,平时不让玩的项目现在都可以名正言顺的玩。
晚饭收拾妥当后,要像送灶神一样安排好接灶神的仪式,天彻底黑下来以后,还要到祖父祖母的坟前烧纸钱。然后女人们坐在火堆旁说大家小事,在外面工作的父辈们则谈论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小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论各种趣事,大人们说,三十整夜不要睡觉,也不要灭灯,俗称守岁。实际上,大概晚上十点过,我们就困了,小时候,没有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看不到联欢晚会,谁能干巴巴的坐上一夜不睡呢。
正月初一,传说这天要起得很早,这样一年四季才会起得早,还要去水井里打第一桶水,称之为“金水”,这样一年四季才会财源滚滚。许是小时候穷怕了,我和姐姐每年初一,都会起得很早,大概是五点钟左右吧,对于我这个起床困难户而言,这得要多大的勇气哟,我们俩去房子左侧的水井里打满一桶水抬回家倒进水缸,赶紧又到房子右侧的水井里打一桶水抬回去,同时在心中窃喜,“院子里没有人比我们更早了吧”。
外祖父外祖母还在世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初一的下午,跟着父亲母亲回娘家。后来,外祖父外祖母过世了,大舅家也搬去城里了,我们也长大了,就不再在初一和父母回娘家了。
话说回娘家也就是耍一天,初二下午就回家了。从初三至初六,有嫁出的本房和隔房的姨们带着姑父孩子回娘家到我们院子的,一家的客人便是大家的客人,一般是院子里三家人轮流做饭,都是拿出平时珍藏的舍不得吃的东西来待客。
有牵着猴儿走乡串户耍猴的,我们偶尔还会跑到公社礼堂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到自发形成的那些集市买甘蔗水果糖。
这些日子里,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小孩子了,收不羸的压岁钱,吃不完的零食,好吃的饭菜吃得发腻,还可以跟常年不见面的表兄表姊聚一聚。
正月初七。这天俗称“人日”,说是这天才是“人过年”。走亲戚的也都回家了,过年的各项庆祝活动也基本告一段落。人们忙忙碌碌好一阵子后,在这一天该歇下来,自己好好过过年了,其实,也不外乎就是吃、玩。这一天过后,上班的就要上班了,上学的也就开学了,人们生活暂时进入正轨。但也就是“人在心不在”,因为还有十四、十五过大年,又叫元宵节,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还有“游百病”的风俗。
正月十四、十五,过大年,又是元宵节。这两日,也就是休息休息,吃吃喝喝玩玩,和正月前几日没啥区别。这元宵节,倒是没有古时候热闹。
正月十六,游百病。本来,至正月十五,年就过完了。但是,我们这地方,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开始,兴起了“游百病”的习俗。这一天,不能呆在家里,全家老少都要出门踏青,寓意将所有的疾病都甩在外面,这样一年就不会生病了。
每到这一天,我们附近的庙宇、农家乐、景点、游乐场,甚至河滩,都是人山人海。小商贩们也决不会放过这样的商机,在那些场所,卖水的、卖豆花儿的、卖甘蔗的、卖方便面的……应有尽有,还有套金鱼的、套玩具的等等小孩子玩耍的名目。有的人家在草坪上铺上一张塑料布,坐在上面玩扑克,有的还带上了手搓麻将,中午时分,展开各自带的各种零食或熟食,就地吃起来,这一天比过年这一段日子都热闹。
正月十七,所有的年节结束,人们又开始为新的理想目标继续奋斗了。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