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临床心理咨询大家武志红用五个维度来评估自我的经验性总结,可供参考:
自我的稳定性、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自我的组织力。
1.自我的稳定性
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自我稳定性主要看的是个人的自我外壳是否结实,在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保证“我”不崩塌。优质的外壳最好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不仅可以承接情绪和活力,而且还有足够的敏感度。当然外壳的质地也有可能是树皮、钢板、石头及破网兜等。
2.自我的灵活性
是指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他人,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状态。自我灵活性,像是一个人自我的感性程度,如果一个人足够感性,他的自我可以敏感地感知道外部的世界和作出调整。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像是一对对立的感念,但理想的状态是,一个人既有高自我稳定性,又有高自我灵活度。如某个人可以同时处理高强度的工作而不觉得累,还可以轻松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变化多端的工作环境。
3.自我的疆界
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伸展的空间,和掌控感有关系。如果你感觉到,到了外部世界后,你失去了掌控感,那你就会缩小疆界,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4.自我的力量
自我的力量相对直观,是“我”的事,比较难以改变,如不同的作家的作品虽然写作风格会发生变化,但文字中的力量感很难改变,涓涓细流基本是娟娟细流;大江乃至大海的磅礴浩瀚也会一如既往。只是不管那种情况,挖掘出自己的力量并很好的发展就是最好的。
5.自我的组织力
这在自我的五个维度中,堪称最重要的一个,是自我重组的能力,意思是抗压力,特别是,自我崩溃后,一个人能否,和以多快的速度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自我。自我组织力最高的人,他们天然地在追求自我的升级迭代,让自己可以非常好的适应环境,不断尝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在高压下,会担心自我瓦解,于是尽力地去维护自恋,这时候Ta就只能听得进满足自恋的信息,而排斥伤害自恋的信息,于是看不到事情真相,失去判断力,作出错误的选择。
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文第三点详述。
- 温尼科特的自我理论
他将人的自我视为一个能量球,这个能量球可以是伸展的,也可以是萎缩的,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灰白的。温尼科特最知名的术语是“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及可以了,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成“60分妈妈”。有人认为,精神分析学说,其实是育儿学,温尼科特的理念是: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也就是养育者,以滋养出孩子的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他认为,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原生家庭能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让一个人获得“我”的本能可以喷涌而出的感觉,那么这个人既可以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生命的原始野性力量。
温尼科特本人也一直干着一些有点出格的事。他75岁时去世,而在去世前,他还曾爬上自己家一棵树的最高处,砍下一段树梢。他的妻子惊呼:“天杀的,你在那么高的地方干什么?”他说:“这个嘛,我早就想把这树梢砍掉。它挡住了我们窗户的视野。”
注:抱持是指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在这样的抱持容器内,以滋养孩子自我五个维度的健康成长。
人本主义学派
-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他对自我的定义是这样的,“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一切的体验,包含“我”,“你”,和我们之间的动力,这个“你”指的是万事万物,是“我”之外的一切存在。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特别强调“体验”这两个字,在他看来,定义一个人是谁,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思想。所以罗杰斯对怎么认识和理解并看见一个人的自我上就从现象场切入——想想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注:温尼科特是弗洛伊德的徒孙,在如何对待本我和超我的态度是,他和弗洛伊德完全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如兽性,该被超我驯服;而温尼科特则说这样人就太可怜了,一个人不该失去他的野性力量,相反,当本我被鼓励后,一个人会自然地发展得符合道德。光这一点,温尼科特和罗杰斯是一样的,罗杰斯更是强调,一个人必须成为他自己,而成为自己的人,也是人性发展程度最高的。
为什么弗洛伊德会害怕人的兽性,下面介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阶段,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他认为,一个人的快感中心会不断变化,这导致了性心理发展,也就是人格发展。有发展,也有固着,就是说,一个人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少或太多,会一直寻找这一阶段的满足,也就是说这个人发展停滞在某个阶段。如果在高级阶段受到挫败,人会退行至低级阶段,寻找低级阶段曾获得的满足。
- 口欲期(oral stage,吃货的起源),0-1岁:人最容易寻找的满足,就是口欲期的满足。这期间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
- 肛欲期(anal stage,金钱态度之源),1-3岁: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快感中心从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创造物,如何对待这个创造物,会严重影响我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各种创造物(金钱等);同时,大便也是人第一个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带给孩子巨大的掌控感,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形成自律自制。
- 性器期(phallic stage,俄狄浦斯期),3-6岁: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解决的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同时,性器期是在锻炼孩子的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 潜伏期(latent stage),6-12岁: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 青春期(genital stage),12-20岁:也是生殖期,青少年在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要被妥善对待。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能竞争也能合作。
成为你自己
心理学认为,驱使别人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的动力,来自于自己内心尊重自己的感觉;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更在乎的是别人的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对于外部评价体系,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就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所以请哺育你和孩子的精神胚胎。
例如:冬天来了,你准备出门,妈妈说,天冷,多穿点。你说:我不冷。妈妈会说: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这是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这时孩子的自身感觉被破坏了,孩子想和其他事物建立关系,被大人的判断强加中断,切断了孩子与其他事物的直接关系,影响了孩子的自我判断。
很多精神分析学家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大体是: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取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不敏感。所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不管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其实意思都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力量,所谓的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发展并或出来而已,也就是成为你自己。
如果说本我是“我”,而超我是“你”,我们会看到,最初“我”的本能喷涌而出,都是需要权威的“你”的允许和滋养。而最初的权威,势必就是父母等抚养者。所以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关系中,才能“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