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到的:“很多年轻人与生俱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然后他迅速地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所以我总是在说我们需要有第二次机会成为理想主义者。这时候的这个理想主义,不是出自你的荷尔蒙,不是出自你的本能,而是出于你面对现实的种种阻挠、伤害,甚至于理想破灭,然后你痛定思痛,重新去检醒、肯定你的价值和你的理想,然后再次出发。……再出发的理想主义者不是依靠情感与本能,而是借助理性的判断和痛苦的抉择重新成为理想主义者。”
看到这句话,忽然一下有人理解的感觉。
已过了矫情的年岁,从长于讲各种道理到一句话放在心里反复掂量,对父母都不轻易吐露心声的过程中,不太确定是否有一块叫做“解决问题的肌肉”在长大还是因为经历社会上的各种捶打后学会噤声,唯一确定的是比以前接地气了。
读到《大江东去》宋运辉所在的荆州厂从国外引进设备,水书记用刘总工是因为其技术与经验,然当设备买来后,刘便被打入冷宫。宋也是技术人员由此反思自己与水书记的关系。他认为是刘总工年纪大,对于新技术掌握不够,没有“不被人取代的优势”。后来与另一位程姓厂长(后为岳父)有工作上的关系,与程厂长的接触中逐渐对于领导用人方式有了比较成熟的见解。
技术人员一般掌有技术,比较理想主义,不太懂经营。所谓经营,字面意思是筹划计划。这就要求因时因地置宜,凡事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实经营环境中由于政策,资金,人才,组织构架等因素,必须学会隐忍,侧面突破,协调利用多方面力量……(这里我又想到水书记对宋运辉反复强调的因人成事,因人废事。)
理想主义者并非一无是处。往往技术的推进是由于理想主义者对于美好前景的一往情深。但理想主义者由于执念,往往会对现状不满,容易有情绪,对于用人者来说棘手,是刺头,不太好用。当这样的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不再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时,很容易被人过河拆桥。
至此,我有三点体会:第一,不管自身所有技术是否领先,都不要“拥兵自重”,总有人会后来居上,混社会,抽丝剥茧之后最重要的技能是人际关系,保持谦虚的态度总没错,而仗着技术态度倨傲,随便与上司顶撞,只会死得更惨;第二,技术一直发展,切忌固步自封;第三,多学一些经营知识,尤其是用人技巧,只攻技术不会用人一样无法形成竞争力。
周濂老师讲到的第二次理想主义再出发是对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再肯定,是通过理性判断与痛苦抉择后形成,在《大江东去》这本书的后面有对宋运辉不停成长,否定再否定自己的理想与价值的描述,他开始从单纯的技术人员转向经营。在续集《民企江湖》里,宋对实体经济不景气下挣扎着的柳钧的经济支持与提携,刻画出一个技术狂,一个理想主义者。
与宋运辉同一批去厂里报到的五位大学生里还有一位虞山卿,他基本上与宋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虞是一位机会主义者,谁掌权便去谁的麾下,如墙头草一般,后又向水书记示好,水书记知道虞底细的情况下,依然大用他,这又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