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两个场景:
一个在公园。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带她到南山公园游玩,由于年龄小,许多游乐项目不敢尝试,我就带着她顺着山爬台阶,爬一阶,数一个数,这是她当时最爱玩的游戏。正在兴头上,忽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抬头看去,不远处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一边拼了命的哭,一边恐惧的躲在妈妈身后看着爸爸,爸爸却丝毫不顾及众人的驻足围观,嘴里骂着同时一脚踢向男孩,紧接着又一阵揪心的哭声。我不忍再看,抱着女儿离开。
一个在小区。前段时间的一个傍晚,遇到同一个小区的很久不见的妈妈领着女儿玩,这个三岁的女孩活泼可爱,明亮的眼睛看人毫不胆怯,像个小鹿跑来跑去,完全不像半年前我认识她的时候的样子——胆小怕生,搂着妈妈的脖子不和任何人对视和打招呼,也不和任何小朋友玩。她的妈妈看出我的疑惑,解释说,她本是一个清高孤傲的人,但是为了孩子她开始走进人群,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孩子,慢慢的看到孩子的转变,真的让人欣慰。
这两个场景,一个鸡飞狗跳,一个温暖平和,鲜明的对比,仿佛让我看到了两个孩子以后的人生轨迹,也经常提醒我思考,到底如何给才能给孩子一个有益的成长环境。
这几天在读马来西亚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深受触动。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营养物质的供给,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也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有了充足的心理营养,也就相当于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候孩子没有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知道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刚出生:无条件的接纳
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物质叫无条件接纳,刚出生的孩子其实什么都知道,只是不会说话,只好用哭声来表达。
我清楚的记得我的小家伙出生以后,我在观察室输液,她就躺在我的身旁,隔一会就嗯嗯啊啊的哭,我说:“宝贝,妈妈在呢。”就这么一句,她就止住了哭,睁着可爱的小眼睛。不一会,又开始嗯嗯啊啊,仿佛在寻找我的声音,果然,我再次回应的时候,她又停止哭,安静的躺在那里。那一刻,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融化了,从这时起,我们便开始了对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0~3个月: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不舒服,但如果发现我饿了,病了,你都要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满足我。这样,我就知道,我在你生命中,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是,父母经常吵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一个人来代替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4个月~3岁:安全感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候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而4个月到3岁,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剪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老来“烦”父母,这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孩子要的太多。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衣角不肯放开,都是因为他们不能独立,不能和父母分离,而实际上呢,可以分离的人,都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系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就会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4~5岁: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4~5岁,有了“我”的意识,他们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如果说再安全感的的给予方面,妈妈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的给予上,爸爸的重要性要更大。如果爸爸能够认真的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6~7岁: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有个人能做自己的典范,这个典范可以帮他解决任何问题: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心情不好,我该怎么办?与别人意见不同,我该怎么办?而对于孩子,太多第一个典范就是母亲或者父亲。
总之,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于孩子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否则,他会耗费大量能量,去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但是作为父母要知道,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但,迟来总比不来好。
我真的希望,那个男孩的父亲,能够早一些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