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优渥是富人、贫困交加是穷人,但富人不一定幸福、穷人未必不幸,而精神上的不满足一样是贫穷,可穷人却不一定精神贫瘠,这是欧文·肖的《富人穷人》给我的启发。
《富人穷人》里阿克塞尔·乔达虚是个德裔美国人,二战结束后,德国纳粹投降,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上,他与玛丽·乔达虚婚后育有三个子女,格丽卿、鲁道夫和托马斯,1945年德国战败,鲁道夫17岁,他的出场就与这一家底层生活的环境显然不同,他聪明上进、打扮得体、彬彬有礼,被父母视为是将来唯一能够跻身上层社会的孩子,因此从小到大都被赋予了厚望,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尚在学生时期就与小城富人博伊特有了频繁联系,大学毕业后凭着对商业规则的了解委身到小镇考德伍德的百货商店任职,最后成了富人甚至当了小城的市长,尽管如父母所愿,成为了富人,然而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世故狡黠让人们可以感觉到他压抑的很疲惫,并没有有那么幸福,一边是努力的登上上流社会,构建自己的商业和政治王国,一边极力的想让家人和谐,希望母亲、格丽卿和托马斯都能有个体面的生活,对家庭,他与母亲并无多大感情,却始终尽职赡养,只求母亲不要出门让他丢脸;对姐姐,他满足格丽卿的各种请求,帮她离婚、在拮据时救助她和孩子比利、用自己的权力让比利不去越南战场参军;对离家十几年的托马斯,到处寻找并希望他放弃打拳、做水手,然后回美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母亲和托马斯的体谅,母亲玛丽以为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成为上流人后自己会幸福,然而现实却是她比以前更加不幸,儿子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却没能给她真正的关心,对于另外两个孩子,一直以来她将格丽卿混乱的私生活和托马斯的暴力行为归根为丈夫家族里的德裔血统带来的劣基因,对女儿和小儿子并没有多少关爱。
与鲁道夫相比,弟弟托马斯从小就是个标准的“坏”孩子,看见自己的姐姐与年龄不相称的富人博伊特往来后,放火烧了博伊兰家的十字架,父亲阿克塞尔深知此事败露后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动手打了儿子,给他一笔路费,将他赶到了俄亥俄州的叔叔家,从此,托马斯开始离家独自漂泊,姐弟三人再见时,托马斯已经结婚生子,并且是个拳击手了,在拳击场看见托马斯比赛时,姐姐对于这个用暴力谋生的弟弟还是鄙夷的,而鲁道夫见到托马斯则更多的是想炫耀自己如今的地位,希望弟弟接受自己的帮助,体面点生活,托马斯依旧我行我素,对跻身上层社会的哥哥姐姐毫不在乎,只想离他们远远的,姐弟三人的多年后再见不是亲密热络,更多的是观望彼此之间的生活。可以看出,托马斯的生活在姐弟三人中是最糟糕的,防火、被拘、打拳、离婚、暴力伤害、水手,在穷人的世界不断漂泊着,但在托马斯与母亲多年后的初次相见,这个家庭似乎开始走向了真正的融合,小儿子谅解了母亲过往的偏爱,此后一直与玛丽保持书信往来,对于女儿格丽卿也在见到了外孙比利之后变得柔和和关心,每一个人都在改变,在看到弟弟托马斯的真实和对儿子开放式教育后,格丽卿由心接纳了弟弟,在最后对鲁道夫说道:“他无论到什么地方,都生活在爱的气氛里。无论跟他的妻子、德怀尔,参加婚礼的那些朋友,甚至跟他自己的儿子,都是这样”“汤姆(托马斯),是我们家终于有所作为的一个”。
富人当中有幸福和不幸福的,穷人也有,对于穷人富人该怎么定义?富人的不幸福也许都像鲁道夫一样羡慕别人自由洒脱时却因为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身不由己,亦是像格丽卿那样有钱却享受不到婚姻幸福和家庭温暖;而穷人的不幸福可能和阿克塞尔·乔达虚、玛丽·乔达虚一样,生活在底层,羡慕有钱有地位的富人区,走不上那个金字塔顶端还要死死挣扎;相反,幸福呢?如果硬要从书里找一个幸福的富人,那应该就是晚年退休后古德哈特夫妇俩吧,金钱、权力、老伴、时间、自由统统都有,落下一身责任,挑战想挑战的航行、收获想收获的朋友,晚年的古德哈特比年轻时幸福太多,穷人的幸福当然是要算托马斯了,从小到大坚持自己的方向,看似对未来没有规划,在过了一段迷茫的拳击生涯后,终究在海上找到终生的职业和一生挚爱,又在夺回儿子威斯利的抚养权后,带着儿子回到船上共同生活;从书中第三代孩子比利和威斯利的言行举止上反观姐弟三人为人父母后的教育方式,也能可以看出谁是“富人”“穷人?,比利从小在母亲格丽卿的混乱上层生活长大,在她的过多约束下,与母亲渐行渐远,长大后的比利对着格丽卿愤怒地最后呐喊到:“我把你们那样大年纪的人都看透了,虚伪到极点”;反观威斯利,回到父亲托马斯身边后,脱离军事教育的他,赤脚站在船上、皮肤晒得黝黑、握着方向盘自由地航行着,就如格丽卿说的那样:“汤姆的时机选得好,及时找到他的孩子,带他到另一个国家,让他学习另一种语言,把他扔进一帮刚能识字无法无天的人当中,让他自个儿去闯。那孩子还在在比利星期六晚上要两块钱去看电影那么小的年纪里,汤姆就让他干活了,结果如何呢?他健康、有为,而且有礼貌,那么孝顺他父亲,汤姆从未向他嚷一声,他要那孩子干嘛,只消暗示一声,那孩子就办了”,在威斯利走向不幸的道路上托马斯及时找回了他,让他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比利却没人来领回他,相反被越逼越紧,最后脱离格丽卿的束缚,离开了自己的母亲。言而总之,父母绝大的幸福来源于孩子,孩子与父母的亲疏远近都是定义父母幸福的考量,相比下,托马斯是穷人中的“富人”,姐姐格丽卿却是富人中的“穷人”。
富人与穷人的幸福论难免要牵扯到婚姻,富人古德哈特在船上对托马斯提出来从海上冒险游回岸边的想法,在托马斯极力反对下却得到了自己妻子的支持,于是两位老人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也成就了一次新挑战,无忧的日子下有老伴的相依相伴,古德哈特算是真正的“富人”;反观同样是位高权重的鲁道夫在婚姻面前却极为无奈,面对妻子琼的酗酒他一脸痛苦,因为琼的酒精中毒最后害死弟弟托马斯,我想,鲁道夫的婚姻注定要一辈子“贫穷”;再对比弟弟托马斯,穷,妻子凯特虽然长的不美,矮而壮,但却对谁都真心,支持丈夫的航海事业、与继子相处融洽,家庭温馨的场景让格丽卿和鲁道夫都觉得自己的弟弟实在是很“富有”。
谈起三姐弟的父母阿克塞尔·乔达虚和玛丽·乔达虚的婚姻,玛丽在孤儿院长大,少女时修女们教她热爱宗教和教会的礼仪、教她要保持干净,而出生于天主教徒的丈夫却不允许她踏进教堂、不让三个孩子接受洗礼、自己也变得邋遢脏乱不堪,丈夫的劣基因、贫穷、价值观的差距让她恨这个穷家庭;丈夫阿尔塞克呢,二战时期敏感的德国血统,误杀了个英国人成功偷渡到美国的德裔美国人,靠着开面包店养活一家人,尽管如此,孩子们的麻烦事、妻子的责骂以及他美国身份德国血统的事实压得他无法喘息,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玛丽在丈夫死后依旧冷言冷语的斥责他,但一直认为阿尔塞克没有死,只是躲在世上的某个地方,临死前还念着“依旧在世”的丈夫,对于玛丽爱没爱过自己的丈夫这一点,我还真没看懂,但肯定的是这对贫穷的夫妻在精神层面上的差距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关键,物质贫穷上再加上精神穷人,雪上加霜的贫瘠也注定是没什么幸福可谈的!
欧文·肖的《富人穷人》让我看到了很多的“富人”、“穷人”,人接触人,人和人比较,最后都是要回到自己的日子里。
人总有“富”的一面,也有“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