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读完一本书。一本另类的关于旅行的书。
作者是这样旅行的。
不买旅行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往往专门避开新兴又热闹的地方,尽往古老的小巷子和没有什么人的小路去,让自己的心因墙上老旧褪色的海报、广告牌,或是无名的古老建筑物的模样而感动,并观察住在这些小巷道里人们的生活。
书里有这么一段,很喜欢。
“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就能明白原来生活也是由旅行构筑出来的。不论地点远近或是否真是背着行囊远行,其实都无所谓。随时保持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心态,也是让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基本态度……
如果要问我:旅行的乐趣是什么?就是即使到了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那里也必定有耀眼之处,而自己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
作者在旅行中会去寻找当地最舒服的咖啡馆、画廊、古董店、旧货市场,当然还有旧书店。老麦也爱书,爱逛书店,有时一待就是大半天。于是挑选了书中提到的几个有意思的旧书店,摘录了一些文字,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网上查找些相关的信息和照片,编写此文。如果你也爱旅行,爱漫步,爱读书,下次不妨去逛逛。
旧金山 北滩 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
“那儿从前有个花店。”指着哥伦布大道和百老汇街交叉的三角地带,戴着高帽子的眼镜男这么说。那是个只能在药妆店或书报摊买到报纸或平装本的时代。某天花店后侧的小空间开了一家书店。它模仿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在店前的书架上摆上了二手书,是全美第一家专卖平装本的城市之光书店。城市之光书店和巴黎的书报摊一样营业到深夜3点。这是因为这家小书店希望能成为北滩这个地方的城市之光。城市之光书店现在是“垮掉的一代”的圣地,深受喜欢流浪、药物、东洋思想的年轻人喜爱,将口述留言记录下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也诞生于此处。
“最酷的书架在一楼左侧内部,楼梯下方的独立出版区。《Evil Twin Publications》和《Ker-bloom!》的新刊只有在那里才买得到,是由个人制作且数量极少的小册子,先到先得。”熟知中国诗的短发女店员这么对我说。路旁有一家Enrico’s酒吧。戴着高帽子的眼镜男一个人站在这家店前,发着“San Francisco Weather Report”(旧金山天气预报)的传单。传单上印着男人写的诗。
纽约 曼哈顿 哥谭书坊 (Gotham Book Mart)
说到曼哈顿的代表书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中城的哥谭书坊,1920年由弗朗西斯·史特洛芙(Frances Steloff)夫人设立,书店里摆放了许多独立出版作家的作品及众多前卫文学作品。哥谭书坊不光卖书,也是支持作家态度始终如一的老书店。作家亨利·米勒曾经这么形容这家店:另一个自己的家(Home away from Home)。
在纽约生活时,他最常去的书店是哥谭书坊。这家书店新颖的选书和自由精神,或许为他日后开的第一家书店Cow Books奠定了基础。即使现在曼哈顿的书店越来越少,哥谭书坊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不计成本守护着优秀的邻近作家们。此外,当被问到在哪里可以找到古老的纽约这样的问题时,很多人会回答哥谭书坊吧!它是纽约市民的最爱,也是个令人安心的地标。
好的街道一定有好的书店,这是他的观点,但最近的状况却十分不乐观。被称为书店全盛期的20世纪40年代,从第四大道到阿斯特坊广场(Astor Place)之间有书街之称,当时光这个区就有25家书店。到了20世纪80年代,曼哈顿的书店总数增加到了250家,但现在只剩不到100家。
他在心里祈求着“book bless you”,希望“bookhunting”这个词在纽约永远不会消失。
很遗憾,Gotham Book Mart 这家书店在2007 年关闭了。据说这家书店的大量收藏全部捐赠给宾夕法尼亚大学。
纽约 曼哈顿 Westsider Books
百老汇大道八十街的“Westsider Books”是家历史悠久的旧书店。店虽然小,但高达两层楼的整面墙都是书柜。我在这里看上《Looking in Junk Shops》(1961年)的封面插画用10美元买下。我又看到外面放着“全部1美元”的书柜,发现里面躺着传说中由赫伯·鲁巴林设计的杂志《EROS》,通常要价50美元的杂志竟然1美元就能买到,太欣喜了。好久没体验的旧书店巡礼顿时变得快乐愉悦。正和唱片柜搏斗的朋友嚷嚷着“因为是美国的关系吧,怎么都是伦纳德·伯恩斯坦”,他正努力找着苏联国营唱片公司Melodia发行的一些旧唱片。他想起在中城南边的Academy Books有很多唱片,而且那里以Skyline Books书店为首聚集着很多旧书店。
巴黎 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是谈到巴黎的书店时,不得不提的一家。1919年,一个美国牧师的女儿西尔维娅·比奇(Sylvia Beach, 1887-1962)开了这家不选法文书而只精选英文书的莎士比亚书店。她曾在女性朋友阿德里安娜·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经营的书店参加了书店举办的安德烈·纪德(AndreGide)、儒勒·罗曼(Jules Romains)、保罗·瓦雷里(Paul Valery)等人的朗读会,还有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弗朗西斯·普郎克(Francis Poulenc)的音乐会,新颖的书店活动让她暗自下定决心,有一天也要自己开书店。书店最初开在杜普依特伦街(Dupuytren),以出租书籍为主。
她除了巴黎的书店外,还到纽约采购书籍,甚至到伦敦的哈罗德·门罗(Harold Monro)的诗歌书店、厄尔金·马修斯(Erkin Matthews)的书店,把叶芝(William B. Yeats)、乔伊斯(James Joyce)、庞德(Ezra Pound)等人的诗集都买回去。店里还装饰着从马修斯书店买来的威廉·布莱克的画,并挂着惠特曼、爱伦·坡、王尔德的照片。之后,比奇四处奔走,想出版当时被列为审查对象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后终于达成愿望顺利出版此书。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开店3年后,书店已成为乔伊斯及许多美国人,甚至是法国作家和诗人陆续来访的书店,也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在欧洲的主要据点。但是在1941年因为法国卷入战争,书店不幸被迫关闭。
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继承了比奇的精神,由美国人乔治·惠特曼于1951年在塞纳河左岸圣母院附近重新开张。现在店内依然保留着收留旅人住一晚的床,还有支持新人作家的书店选书区,受到从世界各地来访的爱书人的热烈支持。书店四处可以看到城市之光书店的痕迹,问了当班的金色长发女店员才知道,两家书店以命运共同体的方式结盟。巴黎和旧金山的书店竟然串联在一起,是我最开心的了。
东京 中目黑 Cow Books
在中目黑和南青山一带开店的COW BOOKS书店主要出售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各种二手书。在店里挑选书籍,还可以品尝到店家烘焙的咖啡。不仅如此,店主用卡车装满自己心爱的书籍,像四处周游一般开着卡车到处卖书。一想到成批二手书在自家的街道里大迁移,心底是否蠢蠢欲动?要是运气好碰到了,怎能不过去瞧瞧。不过,为了能遇上这家店,一个人出去走走碰碰运气也不错呢。
台北 诚品书店 敦南店(诚品不是旧书店,但却是台湾书店的精品)
台北的大型连锁书店-诚品书店的敦南店,外观和表参道上的时尚大楼一样气派。仔细瞧,我发现气质好、打扮时尚的年轻人一一被书店吸了进去。惊讶于这种场面的我,呆呆地站在大门口,觉得自己真像从乡下进城的土包子。
以人口比例来计算,台湾书籍的出版量为世界第一。有这么豪华的书店,理所当然会吸引人群。运用高低差和小台阶构成的立体卖场放了几个沙发,客人拿起了自己想看的书,放松地沉迷在书里。深夜12点过后再去更是有趣。据说有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会聚在这里。深夜打扮时髦外出,竟然是去书店,这不是很风雅吗?书店是邂逅和休息之处,也是文化中心,这家书店或许就是理想的书店。嗯,我可以明白《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这本书里,为何会把诚品书店列出来了。
书店如果生气蓬勃,我更想知道台湾的出版状况了。于是我问台北的朋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人可以介绍,他介绍了一位自己成立出版社的年轻人。他编辑、出版的书几乎每一本都是畅销书。联络后,我很幸运地可以立即见到他。这种不拘小节的地方正是台湾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