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如何让你变得更加蠢?本文会从流量自媒体和短视频这两个点开始讲起,是因为流量自媒体和短视频占据了网络大部分的流量,或者说我们每天花在流量自媒体和短视频上的时间非常多,如果加上玩游戏或者其他网上娱乐休闲活动, 我们每一天几乎就是把所有零碎空闲的时间沉浸在那个喧闹、浮躁的网络世界中。
1.流量自媒体
仅仅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满足的是我们好奇心和各种各样的癖好,以流量为主的自媒体现在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但是这样的自媒体大部分不是原创的,而是伪原创的,他们从其他平台或者专业的自媒体新闻源网站里面复制和粘贴其他人原创的文章和视频,并把通过部分修改把复制和粘贴的内容发表在他们自己自媒体号上,不管内容由多么狗血、多么不符合逻辑、错别字有多少、排版怎样,配上一个吸引人注意力的标题(标题党)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因为流量就是钱,有流量就算成功的,只要不是造谣、违规内容和政治敏感话题的,他们就不会在乎文章和视频的内容质量是怎样,而且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持,他们真的十分了解我们的胃口,知道我们喜欢看哪些内容,也可以通过调整文章的价值观来引起读者讨论留言的欲望——意在引起感情和情绪反应而不是引起理性思考反应(评论区必见各种骂战、无脑黑和喷子,或者说能“带节奏”引起大规模争论和分享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加上软件的自动推荐同质内容机制,我们的注意力可以一直被各种“标题党”分散掉,
这导致了我们平时所浏览的大部分不过是那些没有严谨逻辑和没有思想内涵,甚至是胡乱编造、东拼西凑而成的垃圾文章或者视频——即肤浅化、破碎化的内容,但这样的文章不仅仅可以吸引起我们的兴趣,还能迎合我们在网络上无法长时间维持注意力和浅层思考的习惯——“浮光掠影般草草浏览,饱读终日,大都毫无意识”
有趣的是即使是一篇有营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原创文章,因为习惯了平时浅层快速阅读的习惯,我们也只是用几秒看完一篇原创文章,或者看个开头就得出结论,或者跳过论据看文章末尾结论,不会也不能进行深刻思考(这是前一节中说的认知负荷导致工作记忆功能受损)——不管什么文章,“手指在手机里滑3下看不完的文章,弃读;全是文字没有图片的看着眼累,弃读;内容羞涩难懂的,弃读;需要用脑力思考的,弃读;理论论据过多的,弃读;不能迎合我的价值观、感情好恶的,弃读”——长时间阅读肤浅化、破碎化的网络信息和内容也让我们的思维状态变成了肤浅化、破碎化
2.短视频
随着网络技术和影视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爱好读小说作为消遣的习惯快速不断转变成观看数字化内容——电影、电视剧、动画等等视频为主,因为与其忍受着一页一页地翻着几百页的书的那种慢节奏,还不如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声音、文字、图像俱全的电影、电视剧、动画,但是从现在短视频的发展趋势来看,好像我们也忍受不了那几个小时的电影、几十集的电视剧、几百集的动画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更钟情于那些从电影、电视剧、动画中剪出来的几分钟的精彩片段,更喜欢几分钟能把电影、电视剧、动画里面的故事说清楚的解说视频,更痴迷一段有着节奏感超强的背景音乐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无非以几个帅哥美女跳舞表演或装疯卖傻的行为或一个狗血故事或一碗心灵鸡汤,或者游戏逗比操作、搞笑配音等等内容为主,同样的这些短视频一点“营养”也没有
短视频单纯就是在刺激着你的感官,在短时间内通过强烈音乐节奏引起你的情绪反应,并会加上某些价值观引起你的感情共鸣,例如抖音,你不会知道到底是视频里面的洗脑神曲,是里面的狗血剧情、低幼行为、肤浅易懂的价值观,还是里面的帅哥美女吸引了你(例如,抖音),总之,结果都是“你捧着手机出神的样子就像一个傻子一样看着视频里的另一个傻子逗你哭、逗你笑”
短视频总是能把丰富刺激给予你的同时把你的魂勾走,在你享受那些肤浅的感情满足时,不会把你带到深刻思考的平静境界,而且上面也说了几分钟的超负荷运转的工作记忆也不能给你带来深层的领悟,所以即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感情深度,无法长时间停下来认真思考,也只是带来一时的强烈的印象冲击,不会形成长久的可以改变人生的检验与记忆,所以肤浅化、破碎化的网络内容不可能带来深层的领悟——“注意力被分散了,思维过程碎片化了,这些损失我们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换来的回报是接收各种引人注目,起码是饶有趣味的信息。”(《浅薄》)
想起以前,一本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一本泛黄的名著小说就能平平静静地度过一个周末,在接触网络以前,深度阅读就相当于深度思考——悄无声息地阅读一部厚书,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把思绪专注于书的意境中,那时候书中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想象力在帮助下在大脑里“栩栩如生”,那时候可以慢慢地在书本的启示下思考人生,细嚼慢咽的过程也是在锻炼自己的大脑,沉思冥想的过程也是在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工作记忆在没有干扰下可以充分运作,在深刻的思考下慢慢地把丰富的思维活动结果沉淀到长期记忆,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而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智从容地面对人生,那时候的深度就是自己思维的厚度。
而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需要通过学习和不断训练逐渐形成的,思维是一种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例如有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考,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的理性思维,或者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抽象思维【1】,其实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提高我们的各种思维能力过程,虽然人的思维能力会因为每个人的职业和用脑习惯各不相同,因为人的大脑是可塑性的,我们的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或者也可以因为不良用脑习惯而变得平庸化、肤浅化。
所以当我们在习惯于被互联网上各种各样肤浅化、碎片化的信息和刺激吸引并分散注意力同时,由于精力分散导致的超负荷脑力运作使我们的思维认知活动长期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浅层阶段),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运行高级思维功能所需要的脑力和精力被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刺激、愉悦、满足感的信息分散并挤占掉了,所以不会也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等高级思维活动,如果还想要强行面对着不断闪着光的电子屏幕进行认真的深层思考的话,那只会加剧认知疲劳,削弱我们的学习能力,远远降低了我们的理解程度,就像一种想进行努力思考但却又无法进行思考的感觉,最后只能放弃妥协放任网络带这思绪到处“飞”,所以我们在网络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大概也只是“浮光掠影”般的。
你想一下,你看短视频、或者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一部自媒体文章时,看完后你会对这样内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等等的认真而冷静的思考吗?除非你是自我控制力超强或者是平时很少接触过手机和网络的人,否则一旦想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很容易变成我在第三节课程里讲的那种“天然痴呆”状况——注意力被不断分散、思绪到处游走或者浮躁的状态,互联网或许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知识,或许能让学到一些生活小常识,但是不一定能让你学到和记到更深层次和更复杂的知识。
所以很多人喜欢关注那些科普或者某些大神的视频和内容(例如游戏攻略、小说和影视作品解说···各种内容的集合和整理),因为这些“大神”已经帮你思考完并得到结果了,你只需要看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就可以了,或者说你不用去翻阅、查找和学习那么多的知识了,别人已经帮你弄好了,你只需要去某网站、平台上找一个“大神”接受指导就行了
其实是因为我们不再愿意去辛苦思考了,急躁的我们好像也不那么享受寻找答案的漫长过程,无法忍受那些旁征博引、细致入微的长篇大论,没有耐心通过翻阅那些厚厚的书本查找资料,适应了互联网的即刻满足、破碎化,好像什么东西都是触手可及的感觉,如果不是触手可及的,就会直接放弃了。无法对一个复杂的观念进行旁征博引、细致入微的分析,无法为了一个结论去翻阅那些厚厚的书本查找资料,这种只追求结果、东拼西凑、享受、低努力脑力活动的状态就是一种肤浅、浮躁、破碎化的思维状态,
这导致我们太过于满足于那个表面的结论,放弃自己的长时间的努力思考而去依赖和崇拜这个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结合的网络时代形成的偶像,同时也太过于相信这个自媒体的邪说和所谓真理混合横流的时代,自以为有了互联网,就能很聪明、无所不知了,自己从来没有查证过、认真思考过、系统论证过,就能十分固执地坚信自己从偶像那里、从自媒体那里得到的“己见”是正确的(可以去看看文章下面的评论就知道这种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坐井观天了,而“井”就是自己用网络上各种不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思想堆砌而成的,而里面的“水”就是由你“冲浪”的那个海面上嘈杂和不断翻滚的波浪灌进来的
所以我们在网上的那些时间里就是在训练自己浅层和破碎化的思维方式——“为了响应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大脑一直都在变化,它会根据每一个感官输入、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次突触连接、每一个反馈信号、每一个行动计划,或者每一次知觉转移而重新安排神经回路”(《浅薄》),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是存在你的大脑中,你的思维变化也会是大脑生理上的变化,只是我们在陶醉于网络世界中时,忽视了互联网在认知方面带来的更深层的后果。
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大脑在长期玩手机的过程中被塑造成了浅层思考的思维方式,不再是以前那种深层思考的习惯,而且肤浅化、碎片化的思维不仅仅体现在网络世界中,还会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长时间阅读肤浅化、破碎化的网络信息和内容让我们的思维变成了肤浅化、破碎化,因为抽象思维、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等高级思维能力下降,导致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会远远下降,也因为失去了以往冷静的沉思,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时甚至会感到到疲惫、烦躁、沮丧与易激怒。
以前的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它们并不会像现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对我们造成这么高程度、快节奏且持续不断的刺激,这种一拿上手机注意力瞬间就会被占据的行为模式,使我们失去了以前那种“慢慢”,剩下那就是浮躁了——网络内容更新太快,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绪沉淀,就要不断接受新的刺激,注意力被不断分散转移掉,在我们被迫习惯这种急躁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好像也在默默的强迫互联网做出改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那些几分钟的电影、电视剧、动画、小说等等各类解说能那么火,因为我们现在都忍受不了几个小时几十分钟的视频,忍受不了剧情慢慢发展了(例如现在的二倍速追剧),忍受不了自己去思考剧情了,或者这样反问,可以从几分钟的视频里获得一部作品的中心内容、思想、主题、哲理,为什么还要花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去看原视频获得?用几天去看那几百页的书?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