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 舍 离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
(通俗: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事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通过不断滴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确保能物尽其用,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自在空间)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需要、合适、舒服)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断舍离也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知行合一。
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断舍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做下去,你的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不会再搞不清吃重点。这样一来,能培养出“永远都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了。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了。
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断舍离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理解拥有的本质,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
心得。
在看书的时候非常认可作者的大多数观点,也是平时生活有所涉猎的观点和做法,但作者把他系统的强调出来,并且说清楚来龙去脉,世界观及方法论。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才真正懂得其中奥妙。
由于搬空寝室,扔了一小部分东西,是作者所讲的一眼就知道是垃圾的垃圾。搬了一大堆东西回家,相对来说我的行李还真不算很多,但小小的房间堆满了。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把东西该放哪放哪,发现空间真的很小,东西堆得看着特别难受和压抑,我一点儿也不想在房间待着。第二次整理的时候我把那些衣服挂了又折起来,回忆舍得很纠结,可我知道我需要断舍离,非常需要,这样的压抑空间是我不能忍受的!于是我开始大整理,花了大半个周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我把以前堆得高高的书和卷子全部翻出来,除了课本留着,试卷和练习书全部扔掉。把穿不了衣服和以前挂闲鱼上的其实很久都没穿过也不是很喜欢的衣服都处理掉,扔掉、捐掉、送人、处理掉!其实真正穿的衣服不多。每个季节也就那么几件。把衣柜整个清理,看着那些我以前整理的时候总是收集起来完好的放在角落的回忆,我选择只把真正值得回忆的留下来。在开始扔东西的时候总有点不舍,我舍不得一些回忆,可我知道它对我没多大益处,便也开始释怀,扔!在扔东西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某些自己。我选择扔,因为我不想背负太多情感和回忆,那样前行好累,总是要回头看,而我知道前面有我想要的风景啊。当已经收拾到这样的程度,像作者说的,我就能更理智的看待那些物品,垃圾也就越清越多,留出来的自在空间就越多。我清理掉了桌子高的废书、试卷和从来不用的磁带,处理了一箱衣服,扔掉了一箱杂物垃圾,包括朋友送的礼物,好多只没用的毛笔钢笔水笔和芯,买来从来没用过的小杂物,和想着总有一天能用到的东西。我的小房间,终于属于我了,我能掌控的,我所享受的。
但我相信还有些东西是我断舍离得还不够的,并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完全使用我想使用的更好的物品,但你所用所想都要是自己喜爱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相处。不断的断舍离,清晰的看见物品和物品反映出来的自我。除了房间,我对歌单、照片等也进行了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