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的总序和前言部分非常好,把比较主流的一些经书的性质和内涵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对于刚接触佛家经典的读者而言,甚有用处。前言部分更是颇为详尽的介绍了《楞严经》一书的结构和层理。
在总序、前言里头抽取了几段平时有接触过的内容进行了摘录,如下:
1、“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2、《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罣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执的角度去说“空”。
3、《楞严经》则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第二层重点讲述“六解一亡”的道理,佛是以“华巾”作比喻对此进行说明的。佛取出一华巾,当众顺次结成六个结,向大众说明“六结”是众生无始妄心累积而显现的尘境。此“六结”为五阴郁结而成,由微至著依次为识结、行结、想结、受结、色结,前四阴各一结,色阴则分根、尘两结。解结则依照由著至微的顺序次第解开。先断除前三结而证人空,再断除想结、行结而证法空。二空证成,识结则随之解开而得无生法忍。
(之所以摘录这第四点,是因为想起了家乡的一个习俗,在人往生之后的葬礼上,一般会有一个环节叫做“解结”,是几个出家人围着灵堂做法的一个过程,也确实有拿着一根长绳打结又解结,不知道此处的解结是不是就是第四点中的解结,还是普通意义上的心结,未可知。若两种是一个意思,那么可以说,佛家的东西一直在以一种世俗的行为或者说化身为根深蒂固的民间习俗活络在普通人家里,至今未歇。)
无漏:漏是烦恼,无漏即为断除一切烦恼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