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在某单位内控部门工作。我原以为像内控这样的末端保障部门,只需要做好内控管理即可,万万没想到,他们还有一项重要职能,便是回收账款。
正好到年底了,大家聚在一起,我的这位朋友不禁发起了牢骚,今年年底业务分成他在部门内却是个垫底的水平,但是部门收款回账80%的业务却都是他跑出来的,内心难免愤恨。
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朋友愤愤不平,个个正义凛然,为朋友打抱不平。有的说,依朋友的才华和能力,完全可以换一家单位,顶起一片天,何苦在这里闹心又憋屈。有的则说,遇事不能强出头,一定是风头盖过了领导,因此领导故意在欺压朋友。
酒过三旬,朋友终于没能忍住,讲起了部门经理业务能力如何差,专业知识多么不如自己,业务分管领导如何绕过他们部门经理找自己谈业务,对他更是信赖有加很是欣赏。我这才终于探出一丝痕迹,眼下的现状原来是如此顺其自然。
无论如何,在职场中,没有任何领导喜欢被架空的感觉,就算没有直接后果的空谈乱炖也不行。
再说,能做到部门经理自然有她的优势,只是付出在不同的段位上,你可能业务上付出的多一些,但是别人也许在资源调配、组织协调等其他方面又付出的多一些,大家职能定位不同,分工自然不同,成绩也就无所谓谁好谁劣,谁占便宜谁又做了糖衣。
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作为一枚咨询顾问,仅处于两人成团的队伍中时,我也经常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自己为项目方案付出了80%以上,为什么却没有项目经理得到的回报更多呢?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也成为了项目经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所有与客户的周旋,向领导的汇报,跟进的计划、方案、落地、效果,资源协同等等,我都游离在外,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业务,看起来付出更多,其实,在那些我看不到的地方才是项目制胜的关键所在。
因此,从那儿以后,在遇到分歧,或者当自己陷入自我营造的怪圈当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我就尝试着去呼唤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不再以单向思维进行演绎和推理,以此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从而没有了怨怼之心,能更加从容的做好手头上的事情,而不去计较得失。
今年,部门职能定位虽说转变并不是很大,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因为我想一改以往部门在其他部门中的管理认知,这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代价的,于是我对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也比较严格,以便于我腾出手来抓那些关键。即使是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学生,我也没有特殊对待。
也因此,我看到了适应,也看到了逆反。适应的人,不断被倒逼进行自我调整和管理改进,从而实现了业务能力从一个小白到一个初阶的攀爬。逆反的人,破罐子破摔,一头栽进自我沦陷的误区,很难回头。
但是,我自己的心态却好了很多,我常常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能怎么办。
我想到了我初入职场时,上的第一个项目,就跟当时的项目经理及两个资深顾问做着同样模块分工的工作,项目经理也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新人而对我区别对待,就连分工的工作量也都是一般掂量,工作质量、时间节点,更是没得商量。也因此,我在第一个项目上就锻炼并得到了一个资深顾问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且在小组里有了“快手”的称号。
我经常想,作为年轻人,姿态一定要放到最低,心态一定要阳光积极,不懂的就去学,不会的就去问,多去探讨和沟通,多去实践和练习,总会进步的。
然而,还是我想错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于是,我就不断的去调整策略,慢慢的,大部分人在高标准的要求下,能够反思诸己,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的人,则跌入自我营造的泥潭里。
期间,我曾深以为是态度在作祟,后来,我的确愿意放下我所感知到的一切不良迹象,尝试最大程度上去理解和宽容对方。在退了很多步后,我想,有可能是我将他们放错了位置,我深信,不是在所有事情上努力就会有所成就,就像我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成为马云、马化腾一样。
于是,我开始思考,每个人的优势、劣势在哪里?开始着手运用五力模型、SWOT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等等这些在企业管理中的工具和方法,针对每个人做分析和判定。
我惊喜的发现,有些人放在事务性工作上,他们则可以灵活应对,并且可以干的很好。有些人,适合做系统性的策划,系统思考的能力和文字功底更胜一筹。还有些人,适合做数据分析和应用。各有不同。
然后,我就试着在做一些调整,以期将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虽然,在职场中我经常在感情和业务之间很难权衡,毕竟,在一起时间长了,在一些比较大的变化面前会显得有些不舍,但是专业告诉我又不能在业务上让步,所以,往往陷于两难境地,还好,最终理智都能够战胜情感,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进行调节。
再返回来说说,我的那位朋友,在醉酒情感宣泄的时候,我并没有拉着朋友进行分析其中各自利害关系,但是,等酒劲退去情绪归位,我还是不得不说一下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首先,能做领导,一定有过人之处,也许,我们深陷在业务能力上进行追逐超感不能自弃,但是这个职务却更多的考虑了管理之道,业务、管理进行了四六分成。
其次,越过直接领导,与上级领导进行直接对话和沟通,在职场中应该算是大忌,当直接领导在某些业务上碰到了汇报盲点,或者越权汇报,试想你的处境还能不尴尬。
最后,做事情的时候,就全身心的为工作付出,想想如何能做到最好,而因此要带来的升职加薪要算作意外之喜,但是不要一路奔着这样的目标而去,一来少了功利之心业务做起来更能让自己快乐,二来如若并没有因此带来那些期望的落地也少了一些落寞和沮丧,毕竟,成长了就好。
前两天,公司举行社会成熟人才培训班,我很有幸,在某个领域进行了交流。最后,在提问探讨环节,大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样作为社招人员,我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出色的那个,论聪明,我在人群中并不是佼佼者;论情商,我也不算是出类拔萃的那个。那么,凭什么,我却能每次都能抓住机遇,不断成就自己呢?我想大概可能主要有三点吧:
一是我初入新的环境,特别能够沉得下来,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因为能沉下来,所以,我经常在业务上不会和别人进行攀比,在做事情的时候,反而经常会问问自己,这是最好的方案吗?还有哪里需要调整?哪怕加班加点我也不觉得辛苦和委屈。
二是我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接受更多的声音和意见,我经常会主动拉着相关领域里的同事就某一个问题或者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我接受来自各方不一样的声音,虽然,有时候内心还是蛮受打击,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摩擦、风暴和互相切磋,才有了长进。
三是我很少去想我做一件事情,就这单件事情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效益,只管专注于事情本身,倾注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关心事情是否得以圆满解决和妥善安排,是否有了比较好的效果。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很多意外之喜。
当然,成长的路上,也经常会囿于看起来误解的困惑和怪圈中,比如就像我开篇中的那个朋友,鼓励自己,走出去,不要做困兽之斗,避免自我消耗的同时,也会有更加包容的胸怀,自成格局,渐渐才会得心应手。
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心中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放光明。
多看看自己的内心,明了自己追求向往,关照内在成长。
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