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在《绝非偶然》中写到:“一本小册子,其中有一页刊登了两位著名作曲家的乐谱手迹。我已记不得书的作者和书名,但对两份乐谱记忆犹新,一份整洁有序,一份漫卷狂草……书写差别十分明显,作者身份很容易辨认。作者认为以上事实证实了他的理论:笔迹(这里是乐谱手迹)可以揭示人格……但我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作者的理论阐述毫无价值”。
过年回农村,常会听到许多关于算命之类的讨论,大多还是说曾经有算过挺准确的。
甚至还会拿出当年的那些算命证据——纸条来给人看,拿来后照着上面读来给别人听,读的过程中还加上评论,可是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对于不太准确或者不好的现实描述,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待到了描述不错尤其是将来会无限好的字句,便会大加评论如何算得准确。
在心理学上有选择性相信这样的术语可以解释上面现象,人们总是容易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对于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便选择各种方式的逃避。这也许是人类生存的自我保护方式,但超过了限度便是有自我欺骗之嫌了。
如今,很多人喜欢写文章,放在各种平台上供读者阅读,假如获得很多的点击数或者喜欢数,我们通常认为文章还是不错的,写的也是不错的,便有些得意有些忘了事情的本初之心。
其实那些都是外在的,写文章这事如果只求如此意义则不大,而且会让主体陷入重复、单调、纯打鸡血的困境。
避免写鸡汤文是写文章的我应当努力去做的,鸡汤文在我看来主要的表现就是作者的简单的选择性相信,通过举一两个例子或者小故事说一个道理。
典型的缺失就是没有对可能的其它相反例子去做出回应,或者根本无视相反的事例存在。
当一个读者读多了一类鸡汤文,也许突然的一天就再也不想去碰这些文字了。比如,那么多的鸡汤文让我努力,往死里努力,你就一定面包有一切都有了。
但是并没有说为什么这个世界那么多人都很努力但却仍然很穷很穷,似乎这些文字总是感觉少了点进一步的书写。
阿伦森在《绝非偶然》一书中写到:“如果只选择能够证实自己假设的案例,就永远无法验证假设的真伪”。
其实放在写文章这件事上,鸡汤文所讲的道理并不见得是错的,有很多其实都很有道理,比如努力的重要性强调,但一旦蕴含着“必然”或者高概率就需要相当的警惕,不可全部信赖,而是看到努力的重要还要看到其它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