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一个宦官的传奇人生》
-花花
自古封建社会皇帝专权,不仅活着的时候霸权,死了一样也要风光。陪葬墓的多寡也是皇帝生前死后是否风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位于蒲城县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玄宗泰陵却只有两座的陪葬墓,里面分别埋葬着元献杨皇后和宦官高力士。
唐玄宗何许人也?开元盛世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他祖母武则天都有十七个陪葬墓,仅有孤零零两座陪葬墓反应出李隆基凄凉的晚年结局。
元献杨皇后乃宗皇后杨氏,肃宗李亨的生母。唐玄宗的老婆之一。
高力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贵妃醉酒,力士脱靴中的丑角,很多人口里弄权的奸臣死太监。
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高力士。今天我要为他报不平。
它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人,深受武则天的爱怜,赐姓高,改名力士。他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后来他在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一乱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多次犯颜谏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力与野心。在立嗣问题上,他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善于借机陈述正确意见,避免了多次宫廷纠纷,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高力士的雄韬武略,所以他深得玄宗宠信,从而显赫一时,官拜大将军并内侍监(一品),开了自有唐朝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高力士的晚年是不幸的,“安史之乱”后,玄宗退位,此时,明皇的旧部邀功而宠新主,而唯高力士一人忠心扶助在明皇身边。
高力士之死
公元760年,高力士为保护禅位的玄宗而被当权宦官李辅国所恶,被诬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县),据《新唐书本传》:力士行前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李辅国不许。遂开始了他那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旅程。在巫州,他看到遍野的荠菜无人采撷,借物言志,写《感巫州荠菜》以喻:“两京作觔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流露出丹可磨而不可夺其朱,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的气势,后人亦有诗云:“列戟依稀旧闬闳,中涓声势傲公卿。殿头雅有天人望,乡曲犹传骠骑名。何处珍楼还突兀,于今香树几枯荣。野花开遍闲朱紫,不及巫州荠菜生。”;“夜深吟<咏荠>,掩卷泪满裳。”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却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悲壮:公元762年。力士遇赦返还途中。行至郎州龙兴寺今湖南桃源东)。得知上皇玄宗驾崩,悲痛欲绝,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三岁。代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作为玄宗钦点的唯一一位死后陪葬者,陪葬唐泰陵。
高力士壮年的飞黄腾达拜李隆基所赐,而死也是与李隆基脱不了关系。
高力士墓志铭记载:
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惜攀髯(rán)而无及,俄易箦(zé)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他是在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后,面朝北哀恸(tòng)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的荣辱与武则天也有不可以脱离的关系。年幼流落街头,最后阉割净身进宫当太监的悲惨童年也是由于武则天间接造成。
高力士原不姓高名不是力士。本名冯元一。
冯氏家族,原是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高州一带,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曾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之后让位给了高力士的父亲。
元宝二年,是岭南地区一个腥风血雨人心惶惶黑暗的年头。由于武则天听到密报说岭南的流人正在密谋造反,派了酷吏去查办。
流人,流放之人也,古代犯人的一种,流放是古代刑罚的一种类型。岭南流人当中也有不少高祖李渊,太宗世民的子孙后代。因此武则天特别紧张此事。
武则天在临朝称帝的前期,为了对付潜在的反对派势力,运用了铁的手腕,残忍的手段,实行了长达十余年的“酷吏政治”。只要有谁稍微显露出一点儿反对武则天的形迹,立刻就连根铲除。通过专访制度,武则天很快培养出一批酷吏。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造谣生事、无端陷害为能事。酷吏,就是是中国古代中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
当年高力士的冯氏家族体系就是因“流人事件”诛连,在按察使的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惨遭高力士“家遂籍没”的灭顶之灾。查办此案的酷吏把当时所谓涉案的两百多名流人一律问斩!
高力士从一个富家公子流落成街边温不饱逆水寒乞讨的小要饭。后因长的清秀俊俏,被人献进宫中当了小太监,当时十岁。他的姓也跟随宫中养父高延福之姓改之为高。高延福原是武则天弟弟武三思的家奴。由于高力士在宫中当差的日子里谨言慎行,大事小事无不妥善处理,并且在当时宫里为太监宫女设置的学堂里学习成绩优异,身材孔武高大的他还善于射箭,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发掘抬爱,恩赐“力士”之名。武则天信佛,力士之名乃源于佛教神话人物金刚力士那罗延。大力之神,坚固力士,天之力士也。
高力士为人行事端慎,一直受身边的人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故得武则天,唐玄宗的厚爱。
高力士的墓志铭也有记载对武则天的感恩之辞。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明明是因她而家道中落为何还要感恩戴德。其实我想高力士的心情应该与在武则天身边那个得宠的忠心耿耿的女官上官婉儿是一样的道理。
上官婉儿童年的悲惨也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祖父上官仪曾是唐高宗时宰相,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起被配没掖廷,因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后被武则天得于信任委以重任。
他们俩真谓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武则天最大的本事就是重视人才,可以化敌为友,这点是不能不令人称啧的。
我想之所以能得到唐玄宗的如此宠爱信任委于重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不仅仅是因为高力士的才识胆识,不仅仅是因为高力士帮助平定韦太后,太平公主之乱,更多的应该是念旧,念一种对家奴的依赖跟信任,念家奴的忠心不二。
宫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虽然含着金汤匙出世,看似尊贵雍华,令人羡慕。但却有寻常人家道不出的心悲。见奶妈的面比见自己亲爹娘的面还多。从小都要面对手足亲情为了皇权利益,一个不小心都会引来杀身之祸的奸诈斗争,每个人都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为安全活下来而活着。
这些金枝玉叶在宫中心里感情上能信任能依赖的也就是难有野心卑贱活着从小陪伴自己身边长大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宫女太监,也就是所谓的家奴了。
高力士年纪跟唐玄宗相仿,唐玄宗年幼也在宫中寄养过几年,因而我猜他们应该是年幼就相识并私交甚好的旧识。
唐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意思说高力士当值的夜晚,我睡觉才觉得安稳。还为此在寝殿处搭了个纬帐给高,可见是该有多么的信任宠爱与依赖。
历届很多皇帝之所以喜欢重用太监宦官的更主要原因就是心里认为朝野大臣毕竟是外臣,是外人,是正常的男人,随时会有叛变争权夺位自称为王的可能性。宦官不同,宦官是内臣,是义犬般忠诚的家奴,是自己家里面住的下人,是不健全的男人,无法传宗接代,无法有自己的血肉骨亲,因而最多也就是争个宠而已,威胁性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历来宦官弄权危国危民的事件屡见不爽。很多人认为这与太监身体残缺导致心理扭曲有关。因而把唐玄宗晚年的政治腐败的责任往他身边的人身上推,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这样塑成的。当年唐玄宗的丞相姚崇献上的十策有一条就是针对宦官干政的。
但唐玄宗一样重用高力士。当时身为太监最高领导人的高力士也以身作则,与唐玄宗不离不弃,忠心耿耿,一切以唐玄宗的利益为利益忠心护主。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的人才不少,但只要这些人一旦犯事,高力士一个不保,一个不捞,绝不参与,一切以唐的利益为最大前提,决不附会权臣奸相,任由他人秉公办理。
唐玄宗当政后期重用奸臣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并想放权给当时的丞相李林甫,然后带着美人去云游四海。话说李林甫得于唐玄宗重用也得赖于高力士的极力推荐。但当唐玄宗犯迷糊想如此决定时,就算人是自己推荐的,高力士一样极力奉劝主上此行不可为,曰: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
高力士还曾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应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唐玄宗收回边事大权。
安史之乱时,先前与高力士同样受宠信官居三品的内侍监袁思艺却临危叛变背信弃主投靠了乱党安禄山。
忠言总是逆耳,杨贵妃殒命马嵬(wéi)坡时,唐玄宗悔恨交加对着高曰: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儿子肃宗不希望唐玄宗干涉朝政,一般的旧臣宦官,早都忙着投靠新主子邀宠去了。寂寞老人唐玄宗陪伴左右的人,那就也只剩下了高力士。
唐玄宗晚年曾遭受以拥戴肃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的轻辱。领着五百禁军强行让唐移居玄宗太极宫。还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唐玄宗因此还受了惊吓,几乎掉下马。
高力士面对李辅国的威胁面不改色,直接对那五百骑兵喊话道:“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大家辛苦了!你们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拦路,就不怕犯王法么?)”他的气概把李辅国和五百禁军纷纷镇住了,皆慌忙收刀下马跪倒齐呼“太上皇万福”。
才得以平安把玄宗护送到了太极宫。宫门关上之后,李辅国才带兵离去。玄宗泪流满面,握住高力士的手曰:微将军,阿瞒(玄宗小名)已为兵死鬼矣!
唐玄宗当位之年,呼高力士为将军,太子李亨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高力士可谓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李白何许人?
先任六品芝麻官,县小吏。换做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小县县长的助手,担任抄写记录的职务,属于文职岗位。
李白在任职期间,还经常作诗讥讽自己的上司,县令本人及其妻子。
后被唐玄宗诏令入殿为翰林供奉,文词待诏,史称“翰林待诏”。也就是住在宫中翰林院内随时等待皇帝传召陪伴咏诗作乐的文化人。属于一种无品阶的差事职,连官都不算。
当年的翰林院初成立,相对来说并不属于重要职能部门,里面供职的大多数是陪皇帝诗词歌赋,玩耍娱乐,有点才干的闲人。什么斗鸡斗蟋蟀厉害点的人也在其中。
可李白毕生的政治愿望就是妄想能当任皇帝的秘书总管,最高新闻发言人。
由古至今,诗人总是具备持才傲物,性格狂野,奔放不羁的特质,李白跟屈原一样,性格使然注定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诗人或许更适合他们。屈原好美,而李白好酒,经常几杯黄汤入肚,就忘乎所以,口出狂言,根本不是唐玄宗可以重用的人选。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玄宗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
意思说,唐玄宗确实欣赏李白的才华,但却担心委以重任后喝酒误事,随口就透露了宫中大事,国家机密。所以才舍之不用。
不言温室树,唐玄宗引用是一个历史典故。西汉时,皇上和臣子们议事的地方,称之为温室殿。汉成帝的大臣孔光,为人十分周密谨慎,每天回家与兄弟妻子一起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跟妻子闲聊,妻子无意中问到他,温室殿中都种了什么树呀,他却默默无语,守口如瓶。并严肃地对妻子说以后不要过问宫中任何事物。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讲了温室树,那接下来讲的就是温室事,拿国家机密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会干扰政事,危机国家。
"口不言温室树"已成为典故,成为古代官员坚持原则不忘纪律的经典。
就凭李白那点芝麻绿豆的职位,试问,哪里借的胆量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脱鞋?
并且也有人说,李白因此得罪了高力士才遭受到政治迫害被贬官流放。
害李白针对他的人早有人做书明言另有其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
张垍是何许人?乃故丞相张说之子,明皇帝之娇婿,当朝驸马、卫尉卿。也就是李白当时的同事,因为看不惯李白的作风,才去皇帝面前告状的。
因而我认为因为李白要力士脱鞋因而被怀恨报复的事实并不可能真实存在,简直野史当正史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危难之际,高力士却依旧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追随身旁,又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把握时机,及时进谏,提醒玄宗。主上落难无权时,一样不离不弃,奋不顾己。闻听主人噩耗,悲嘁吐血。死后墓陵也得以陪葬。
唐玄宗在阴曹地府的日子并不会孤单害怕,因为有着值得他信赖的高力士左右跟随服侍,生是主的奴,死是主的鬼,生死两相依。
敢问,这样的人如何还不被称作忠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