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场景大家是不是经常会遇到呢?
最后
永远有待收拾的桌面,永远有待上交的作业,永远有要看的书堆在眼前,明明有很多事情赶着做,偏偏就跟自己说,再呆一会儿,等一下再做。于是,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也过去了,凌乱的桌面依然凌乱,要看的书依旧尘封,拟定的计划永远是计划——这就是拖延。
似乎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了拖延的行列,对他们来说拖拉是一种生活方式。古诗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大概就是对拖延的一种来自古人的感慨吧。
实际上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这种很严重的拖延只能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今天我们想说说的,只是普通的“拖延”如何来改善。
我也是一个爱拖延的人。比如虽然自己抢了小师弟派发的书籍,本来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让自己充分准备,但是快到期限了还是没动笔,总觉得还没到截止日期,还有时间。然后就拖延到只剩一周、只剩三天、只到最后关头,要完成的实录才会出来。可想而知,时间紧迫下所提交的稿件质量。然后自己再不断反省,下次一定要改正,但还是在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这种陋习很要不得,自己也很想去改变,让自己更从容。那么,如何来克服这种拖延状况呢?近期正在看这本《单核工作法图解》,本书是超级畅销书《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Staffan先生的又一力作。
本书的主题是管理时间,战胜拖延。他通过自身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极易上手、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人们加强自制力、集中精力,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完成各项任务。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单核工作法,迅速成为高效能人士。
在本书的第三章介绍了永不拖延的相关理念。
原文P90 内在动力
在进行机械性重复任务的时候,人的动力大都来自奖励机制。一旦需要创造性思维,奖励和惩罚就会在现实中导致更差的表现。自主、专精和目的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动力。
自主:体现为掌握感,你有权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人们天生都是积极行动、乐意付出的。自主不等于完全独立,而是你拥有选择权,能按自认为最佳的方式完成任务。
专精:是一种心态,认为事情总是有改进的空间。你可以在各方面取得进步,不论是弱项还是强项。这要求你付出努力,刻意训练。专精经常让你体验到心流的美妙感觉。面对的挑战与自身能力完善匹配。
目的:会带来幸福,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比幸福更强的驱动力。你想让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想要把事情做好,想要成为比自己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正确设定目的,常常能让你获得最大的奖励,是其他途径都难以达到的。
内在动力更胜于外部激励,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有力的阐述。不一定要当公司老板才关心这些事。想对抗拖延症,你也可以努力增强工作中的自主、专精和目的。
当一个人能够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会去拖延。内在动力比奖励和惩罚的影响更大!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并且按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完成,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专精是一种不断渴求进步的心态,将复杂的计划不断简单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得更好更细致。目的是正确设定目标,让自己觉得做得事情非常有意义,按时按量按质的完成任务。
还是以我拖延递交实录的这个案例,来尝试着调整自己的内在动力:
1、明确责任(自主):这是我自己好不容易从小师弟那里抢来的书籍,既有免费的书籍阅读,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打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方法。为了有更多这样的锻炼机会,我是不能拖延的,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去完成。
2、如何完成(专精):重新打造一个快捷清单,清单的内容最多5项,每一项都以最简单最有兴趣完成的内容来设计,规定完成的时限,完成后打上小勾√。比如:
(1)看书籍的前言和目录,找出对自己最有触动的1个片段(就1个)3天内完成
(2)回想自己以前是否遇到或听说过的类似案例,写出具体内容(1个案例)2天内完成
(3)查百度图片,找出符合片段或案例内容的图片6张(就6张)2天内完成
(4)结合片段内容,以前的案例可以如何去完善或改正(1个计划表)3天内完成
(5)将所有内容组合在一起,组织好书面语言,再次修改(求精)2天内完成
3、成就目标(目的):将原来规定的一个任务“在一个月内完成实录上交总舵”,分解成以上五项小任务去完成,规定了完成时限,在时限内完成后就删除。即简单轻松又有成就感,由原来一个月的时限,修改成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了。把最终目标的形成简单化,降低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很快完成的小任务,这才是更能驱使你行动、不拖延的完美目标。
我想,通过以上内在动力的转换,我们的拖延终将改变!特满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