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正面管教视角下高质量亲子关系的构建》有感
一、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二、亲子关系
(一)涵义
1.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之一。
2.包括血缘亲子关系和收养亲子关系。
(二)分类
1.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的形成时期,良好的母婴关系:安全感、幸福感、自信、自尊、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2)共生期:出生后至3或6个月内。作为妈妈,要一边喂奶,一边面带微笑,注视着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有一些目光的交流。
(3)依恋:婴儿期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依恋是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关系,其生物功能是维持生存、其心理功能是获得安慰安全感。(前后不一致的妈妈会带给孩子割裂感,前后一致才能给孩子稳定个体的形象)依恋越足够,越丰富,孩子越能体会到安全感、幸福感。
3--1理论依据:安思沃斯的依恋理论
3--2陌生情景法
3--3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在以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
3--4回避型依恋。不管妈妈不在不在,对儿童的影响不大,对母亲的情感联系和依赖较少。
3--5矛盾型依恋: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索的基地。妈妈离开时,总显得很警惕;妈妈回来后,想亲近妈妈,又对母亲的离去生气发脾气,从而抵抗母亲的温暖性安慰。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3--6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如拍一拍、摇一摇)和玩耍(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画画、一起读书)。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心灵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2.童年期的亲子关系与教育
(1) 亲子关系发生变化:逐渐减少对父母全面的依赖,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加强。亲子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两代人之间有没有共同的想法和感受。关爱的同时,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以科学、合理的指导。
3.少年期的亲子关系
青春发育期,中学阶段。亲子关系的重大考验期,孩子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变化。父母与孩子出现心理隔阂;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孩子对付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现象日趋增多。
三、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
(一)独立的教养模式
1.严厉:过度控制
2.纵容:没有限制
3.在当代,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完完全全属于某一种教养模式,更可怕的是他们一会属于这个,一会属于那个。
(二)惩罚的后果
1.愤恨:这不公平!我再也不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是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要按照他们的话去做。
4.退缩。
(三)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1.核心理念:不惩罚、不娇纵,主张用和善与坚定并行的方法,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合作以及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1)方式: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2)效果:是否长期有效;
(3)作用: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4)回馈: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 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态度
(1)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2)纠正前,先连接;
(3)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4)相互尊重;
(5)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6)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
(7)寻求解决方案,而非惩罚。
4.赢得合作
(1)表达出对他的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他核实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2)表达出对他的同情,但不能宽恕;
(3)告诉他你的感受;
(4)让他关注于问题解决。
5.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1)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2)缺乏知识、有效技能的行为;
(3)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
(4)发展适应性行为。
6.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的目的
(1)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我得不到归属感,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7.关注于解决问题
(1)问题是什么
(2)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3)肯花时间训练孩子
(4)放手让孩子。
8.积极暂停
(1)花时间训练;
(2)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
(3)事先和他们商量好一个计划;
(4)教给孩子,当他们感觉好了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
9.指导原则
(1)不要预设答案;
(2)如果双方有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
(3)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内心。关键是走进孩子的内心。
(4)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4--1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4--2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4--3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4--4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4--5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4--6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10.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1)描述你的观察。“我注意到...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想想,有些什么其他的办法。”
(2)询问孩子的看法和感受。“你感受到...因为...你希望...”
(3)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听你的感受和想法。“我感受到...因为...我希望...”
(4)感谢。
(5)说出各自的建议。
(6)选择你们都接受的建议。
(7)确定下次回顾时间。
11.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纠正行为之前先建立连接。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共情;
(2)倾听并保持好奇心;
(3)别再担心别人怎么想——想要对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情;
(4)用鼓励代替羞辱;
(5)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6)让孩子一起专注于解决问题;
(7)与孩子达成相互尊重的约定。
12.家庭会议
(1)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
(2)决定应该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
(3)家庭会议应该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
(4)家庭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项,应该用来计划下周的家庭娱乐活动;
(5)家庭会议应该以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活动来结束,围着一张干净的桌子坐,有助于专心解决问题。
13.有效运用鼓励
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
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