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在此悼念袁老。
袁隆平这个名字,或许全体中国人不会有谁没听说过。
因为他所立下的功绩,震古烁今。
我的记忆
现在在城市中居住生活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从来没有去过田地里,也不认得各种作物,更没有亲自耕作过。
我是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小时候的很多时光都是在田地里度过的。
一亩水稻的种植,是从插秧开始的。需要先把水稻秧子一捆一捆的甩到地里,每隔几米甩一捆,然后卷起裤管,撸起袖子,踩进地里开始插秧。
这时地里是灌满水的,大概能到小腿中部,泥土变得很粘,每走一步,身子都要先向一条腿的那边倾斜,用力拔出另一条腿,然后赶紧向前迈一步,这个过程要快一点,不然一条腿在泥里很难掌控重心。容易一屁股坐在水里。
到达位置后,把一整捆秧子拆开,拿出一把在左手里,然后把两条腿都在泥里踩牢,向前弯下腰,用右手把秧子一根一根插进土里,大概每隔十公分插一根。
我每次插的都歪歪斜斜的,不像母亲和奶奶一样,仅凭感觉就总能插的那么标准,像是拿尺子量的一样直。
水稻就像一个公主一样,不是插在泥土里就可以等着收获了。
接下来的时光,还要经常呵护,太阳过于暴晒,就得给它浇水灌溉,雨水过多,就要给它排水,有了虫子,就得打药除虫,有了杂草,就要弯下身子一把一把的薅掉杂草,不然就会侵占它的养分。
最开心的就是收获时刻,八九月份,整片田地里,稻浪在风中涌动,绿绿的叶子托着金灿灿的果实,摇头晃脑的,仿佛在炫耀自己的身材饱满。
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把一捆一捆的稻子连根茎一起割下,把它们头对头的整齐铺在村里的公路上,等待来往的车辆,用轮子把所有稻穗碾压下来,然后再用铁锹他们一粒不剩的请进袋子里。
这时候就到了最后一步,晾晒。把所有的稻子均匀的铺在院子里,让夏日的骄阳把稻子都晒干。
其实我最怀念的,是在下地干活的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可以拿着五毛钱去买一根雪糕,坐在树下的凉阴里,听着蝉鸣,慢慢的把雪糕吃完,然后舒舒服服的躺在地上睡上一觉。
那是我人生中再难感受到的宁静和喜悦。
怀念袁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寸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很多人压根不知道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
而袁老带领的团队,2020年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说他是中国的“当代神农”,一点都不过分,甚至有人说放在古代,像袁老这种功绩,是要给他立生祠,受后人万世供奉的。因为是他和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让全中国的老百姓吃饱了肚子。
如今,袁老逝世,举国悲痛,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感谢他。望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