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三的那一年在苏州的新华书店偶然间看到这本书《在细雨中呼喊》,读了第一章后就一直心心念念。
此后一年,我一直想买这本书,但是由于经济的压力还是放弃了。可能有很多人会说,一本书的价格能有多贵,说的没错,我就是一直在找借口。
后来为了省钱,我在学校读书的APP里看过很多的小说,例如:《月亮与六便士》,《悲伤逆流成河》,每一本小说都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感受。
但是引起我共鸣的还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喊》,因为这本说的题材主要围绕的是主人公童年农村的生活,这对于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而言是能找到共鸣的。
开篇第一章写到的就是哥哥孙光平在二弟孙光林的脸上打出了一道血印导致鲜血直流,后来孙光林(作者)去到田野找到父亲孙广才告状说:是哥哥打的,于是父亲便急匆回家。
哥哥知道二弟去告状便用镰刀在三弟孙光明的脸上划出一道口子,顿时鲜血直流。
回到家的父亲看到这个场景,孙光林等来的不是父亲惩罚大哥,而是自己被吊在树上遭受一顿毒打。
这只是作者人生的开始,童年的记忆往往是人一生最难忘的回忆,对生活的渴望来自于家人的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住第二次的打击。
那是一个傍晚时刻,父母不知什么原因和王家人争吵了起来,后来吵的面红耳赤两家就打了起来。
孙广才不敌王家人被打翻在稻田里,像两只落水的鸡一样,狼狈不堪的挣扎着。两人挤在一起的耻辱情景让孙光林心酸的低下头。
后来,哥哥拿着菜刀冲了出去,弟弟也拿着镰刀紧跟其后,就这样以不要命的架势在这场争吵中落得了英勇的名号,随后大家都赞扬孙家两兄弟。
只有孙光林被全村的人指认为冷血最坏的人,就是因为他没有家人最需要时挺身而出。
自此以后,孙光林比之前更加的少与人交流,他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上学,一个人在家乡的芦苇荡,渐渐的村子里好像忘记了有这个人的存在。
但是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两场的灾难而改变,家庭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同时也会让原本敢拿菜刀与王家人拼命的孙光平变成一个只能眼看着母亲在田埂里被寡妇羞辱的一个儿子。
不是因为儿子没有了血性而是支离破碎的家庭让每个人都累了,弟弟孙光明年纪轻轻为救人而死,父亲和同村的寡妇爬上床,每晚都传来寡妇的呻吟声。
母亲虽然知道但是从来不责备父亲,甚至是父亲半夜从寡妇的床上回到自己母亲的被窝,母亲依然的接受这样一个男人。
虽然中国在那个时候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新中国,但是人们的思想还是一样的保守,一样的落后,女人没有话语权。
儿子孙光平年过二十媒婆给说了一个同村的姑娘,孙广才听说这姑娘肌肤雪白于是就去登门造访。
不仅言语轻浮而且动手动脚,最终让同乡的姑娘家没有一个敢嫁到这个人家。
毁了儿子的亲事,和寡妇缠绵在一起,乡里的闲言碎语让家庭蒙上一层羞辱。
妻子在田埂独自的哭泣,丈夫因为感到耻辱没有出面,可怜一个女人在人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儿子,丈夫都选择了默默无闻。
原来毁掉一个人非常的简单,就是让一个人对周边的一切人和事死心,对家庭再也感受不到任何的温暖,就连一丝丝的希望都看不到。
一年,苏医生因为被寡妇勾引吊销执业医生的资格证,只能在一家小医院坐诊,后来用了一点关系回到城里。
在前一天晚上苏宇来找孙光林,两人在菜地里,苏宇告诉孙光林说自己要去工作的事,并问:你现在是和谁一起住。
孙光林摇摇头,什么都没说,后来苏宇弓着背消失在通往城里的那条泥土地上,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青春少年第二年会因为脑血管破裂而死,那时的他才年仅19岁。
一个生命的消散就是这么的悄无声息,苏宇的父母不疼爱苏宇,只喜欢小儿子苏杭,在苏宇死的那天。
父亲推开门让他去打水,他努力的睁开眼要告诉父亲,只是他用尽了全部力气,还是说不出一句话,随后母亲来了,父亲只是气恼的说:这孩子你说像谁。
随后并一起无奈的出去了,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么希望父母能给他一丝温暖,可看到的只是进进出出的人打开门那一瞬间的阳光,最后一个人孤独的死在家中。
我是寄忧思,关注我,给你更多的好文,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