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一个人去KFC里吃午餐,正午时分人渐渐多了起来,空桌越来越少,一对母子来到了我的对面,与我拼桌。在等餐叫号的空闲时间里,这位母亲一直在打电话给不同的人,很是焦虑的样子。
她的儿子大概两岁多,指着儿童水杯袋上面各种装饰图案,一直不停的问他妈妈,好奇的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的妈妈回答儿子时,一次比一次没耐心,回答两次之后开始敷衍,甚至开始胡乱回答小男孩,本来看着不停打电话的小孩妈妈,我想插话代答的,却被她随意的答案雷的只能闭口不语。
小孩还在不停的问问题,他的妈妈终于按耐不住,干脆指责她的儿子,你问那么多干嘛?看到妈妈已经生气了,小男孩不再问了,开始自个儿安静的玩起水杯袋子。
看得出来,这位母亲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根本无暇回答儿子这些在大人看来很是幼稚无聊的问题,而且问题还一个接一个。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本心理书,里面说到为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管多么无趣,都要耐心回答,保护好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那么小的孩子,他根本不懂得分辨询问大人的时机,也不会看别人越来越不耐烦的脸色,直到当家长真的生气了,才转而安静的玩耍,不再追问。我突然哑然失笑,想知道写那本心理书的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明明大人已经焦虑得无法思考别的问题,小孩还在一边缠着发问。
可是继而我发现,我的思考是全站在母亲的角度上的,与我当年的学生视角,满满的都是对父母的不满异位而处了。
意识到竟然也会对小男孩的提问感到很不耐烦时,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讶,就在这个时候,我的脑子突然漾起一幕幕,以前无数次跟这个小男孩一样,被父母发脾气喝止发问的时刻。
其实,看着不断提问的这个小男孩,我的内心深处从最初的不耐烦,开始转变成羡慕。不仅羡慕孩子的天真,还有那不断提问的韧劲。
我想起了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向父母求教是最方便的方法,可父母亲因为忙碌常常无暇耐心回答我,久而久之,我再也不会询问父母了,甚至因为父母的发脾气,让我觉得向别人求教是一件特别让人讨厌的事,渐渐的,我不再主动去问问题,再后来,我习惯了不去思考,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向别人求教了。
想到这里,看着此刻安静玩儿童水杯的小男孩,内心感慨万千。再看看他的妈妈,真心希望这个好发问的小男孩,能把这股学习劲一直保持着。
时代的发展实在太快了,以前查资料要很久,现在只需百度一下便可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可是百度也查不到的问题,大家都怎么解决呢?
今天科技的发达,很多时候我们不用“讨人嫌”的向别人求教,有问题打开网页百度一下即可。可相信谁都遇到过百度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大家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向别人求教,还是自己查找书籍资料寻求答案,亦或是不了了之?在生活中,这三种情况我都遇到过,而会不会主动积极的寻求答案,除了问题的紧迫性以外,还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的成功系数有多高。
能够在百度上查得到的答案,一般都针对比较大众化的问题。当问题比较小众时,寻找答案的困难性会增大许多,为了避免麻烦,不管是以前父母的不耐心而发脾气,还是今天寻找资料的难度性,我早就习惯了不思考。回头想想过去十年,我似乎找到自己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
那些目前比同龄人稍微成功一点的朋友,与我的这个状态完全不同,他们会主动积极的通过各种学习获得新问题,并尽所有的努力去寻找最佳答案,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爬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可是因为这种求知欲和探索的行动力,让他们开始领先于同龄人。最后,大部分人已然追不上他们的脚步,只能仰望与羡慕。
也许,我们都曾是那个喜欢提问的小男孩,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或是被喝斥,或是被嫌烦,或是自己丧失了求知欲,我们变得不再进取,甚至为人父母之后,也是如此打击自己的小孩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渐渐的,不再习惯思考,不管时间如何推移,永远在原地踏步。
活到老,学到老。最常见的俗语,蕴含着最深的人生感悟。保持着孩童般的求知欲,不断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年轻,而寻找答案的行动力,慢慢累积成经验与知识,往往也能让自己多一个立足之地。
当我们是孩童时,都曾努力寻找答案,这份求知欲的韧性随着成长已逐渐遗失。今天我们反而要寻回孩童般的求知欲,在内心保持一份天真、热情、好奇、进取,给生命增添活力,给生活增添斑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