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新书《阿迅》,央视主播朱迅所著。花费三个小时,关上书本的那个瞬间,心情澎湃,文笔出其的好。
这本书记录了她15岁的屏幕触电,17岁离开中国去日本留学打工,其后十年时间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接着选择回国,通过海选进入央视,拼搏成为一线主持人。期间也记录了她的爱情,婚姻和家人。从三儿、小小、阿迅、朱先生、朱大胆儿、朱十七、迅宝宝、王太太这些称呼中慢慢看到一个鲜活的女孩如何成长。
柴静的《看见》是理性的,通过一个个新闻故事看到了媒体人的不易。白岩松的《你幸福了吗》和《白说》则是将自己放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跟随中国大的新闻事件下逐步成长。而这本《阿迅》,可以单纯看作一个女孩的奋斗史。
从前以为拥有了良好的家庭背景,就会自带很多便利,人生可能会比普通人起点容易些吧。迅儿的经历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甚至有点心疼。因为爸爸在新华社日本分社任职,朱迅及她的两个姐姐的日本留学都只能是低调再低调,完全靠自己的打工来支撑她们的学费及高昂的房租。被几个细节打动了。在厕所当了3个月清理工,之后带着刚动完手术的伤口在餐厅刷盘子洗碗, 从早上的7点到凌晨3点,很难想象一个17岁的女孩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喜欢她记录的日本风月场所首席花魁在60岁完美谢幕,公司电工为了逃避家庭责任而去当流浪汉收垃圾,疯狂日本粉丝在半夜如何偷袭以及如何被制服,其实记忆最深的一段则是作为一个媳妇,她在照顾病床前的公公时,如何被尿溅了一脸,但却顾不上自己,首先去帮公公擦拭时的那一幕。
一直认为60,70代的人是真的经过了磨砺的人生。在年轻时就靠着自己双手去打拼过的人生,其后就应该是无所畏惧了吧。15岁被田壮壮导演选中去饰演《摇滚青年》的叛逆少女,源于她的眼神的干净和不服输。15岁后的人生则是来源于她性格的刚毅和乐观。喜欢她每次都能将自己的软肋化成自己的盔甲,从为人女,为人妹,为人妻,为人母,每一个角色的转化始终谦虚明媚。
迅语录:
面对每一个低谷,真的不要放弃,你怎么知道老天会给你如何安排下一步,说不定是一盘佛跳墙呢?
有底线的人生无所畏惧。这是打工经历带给我的。我面对大学生也会说,打工教会了我很多,识人眼色不是变得更加谄媚,而是位居人下时看得起自己,位居人上时看得起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自尊。
什么才有趣? 做个行走的人,说话的人,听故事的人,码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