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哎,同学,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吧,注册就送小礼品!”
“一共35.8,嗯嗯,可以手机支付啊,墙上就是我的二维码,付完钱我看一下”
“我们现在简化办公,您扫一下码可以在线填写表格提交待审核,省去排队的麻烦了”
走在北京城的街头,我早已习惯了不带钱包。一个手机一张卡,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甚至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携带身份证。便捷的网络支付,线下市场被支付宝、微信两大巨头瓜分,剩下一些残羹冷炙则被其他各类不甘落后的公司推出的支付手段所捡拾。到处可以看到二维码的身影,哪怕是学校北门早餐铺的张大妈都嗅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商机,通过领先李大爷王大婶的快速反应,拉走了大多数学生群体——“本店支持扫码支付”,时尚的年轻人自然懒得考虑,动动手指免去了找零的麻烦,何乐而不为。至于有人在校内网爆料,早餐铺卫生状况堪忧之类的热帖,也在一两天无伤大雅的灌水之后消踪匿迹。
移动支付刚刚兴起的那会儿,智能手机的拥有者们便迫不及待地尝起了第一口鲜,也不是没有生性多疑的看客们鼓吹着阴谋论唱衰这生猛的势头,他们担忧个人资料的泄露,甚至是账户安全难以保障的风险。可是,犹豫的人们在错过了最开始的巨大补贴力度后,半信半疑地发现,似乎一切平静依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些可怕的困难出现,然而此时再想跟风,已经是沦为了庸庸大众,没有了令人心动的满减活动,也没有了时刻发放的红包奖励。
其实,二维码就像是一只小怪兽,它用大家看不懂的模样渗透进了现代社会,无处不在。起初,人们觉得这也就是又一种“怪相”吧,视若无睹。敏感的人逐渐意识到,它的出现一定会带来改变,于是主动靠近,饶有兴趣地打量研究起来,终于发现了它的魔力,加以训练,使之成为被自己所用的工具。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想要站在风口浪尖,去做一只会飞的动物,可是往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只是一念而已,似乎寻常的事物背后都有一些能够挖掘的亮点,只是能看到的人并不多,看到了又愿意去思考的就更少了。
我常常感慨自己生在这样的时代,手机指纹解锁后扫描二维码,指纹验证就能够自动扣款,不需要输入密码,不需要在排队的人前窘迫紧张地担心自己因为紧张算错了金额或是翻找口袋之际遗落下物品。渐渐地甚至有了一种不真实的优越感,能够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完成结账过程,没有找零换算的琐碎,夹在缓慢迟疑的中老年人之间,显得潇洒而又麻利。口渴想要喝水,自动售卖机的二维码扫码功能解脱了时常为零钱所困的苦恼,似乎这才是21世纪应该为人类带来的快感。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我们不需要利爪尖牙,却依然能够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游刃有余。
最近北京的气温越来越低,冷得伸不出手的季节,期待起任何事都能越快越好地结束过程。二维码依然躲藏在都市的每个角落,等着你去降伏它们,它们不急不躁,安静地接受你的检视,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每个二维码都是一个故事吧,你的出现就是一种谱写,生存轨迹的融合,铸造了都市的晨昏和冷暖。
好冷啊,买个烤红薯吧,傍晚归程的路上寒风萧瑟,落叶在地面无聊地打圈,我发现身上的现金不知什么时候用完了,可是冷空的肠胃和瑟瑟发抖的身躯都在抗议,我只好向路边竖着一根竹竿亮着一盏昏黄色灯光的小贩走去,暖炉里徐徐冒着烟气,小心翼翼地叙说那里的温暖。
“你好……唔……请问,可以手机支付吗?”
说完我就有点懊恼,既抱歉又无奈地朝大爷笑了笑,一瞬间竟有些后悔问出了这句话,想要转身离开。出乎意料的是,大爷毫不迟疑,一点都不含糊地就接上了我的话:
“可以呀,微信!喏,这张纸上,我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行!”
我顿时感到一种由衷的开心,咧嘴笑了,这一定是最甜的一次烤红薯啦——
“嗯!扫一扫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