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大学最牛的校长,培育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钱学森、许渊冲等等大师级的学生,他做了31年清华校长,但他女儿只差2分考清华附中落榜,他也不肯走后门让女儿去上学,他手握几千万巨款,却和妻子摆摊卖糕点为生。
在抗战时期,他把一所只有几间茅草屋的西南联大,办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更把清华大学从一个预科学校,办成了世界顶级名校。
1955年,他在台湾新竹创建了台湾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去世,他被两岸清华学子共同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
他就是教育家——梅贻琦先生!
1889年,梅贻琦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勤奋好学,15岁成为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20岁考取了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学生。毕业后,他毅然放弃美国的大好前途,回到祖国投身教育,出任当时还叫清华学堂的物理老师。
1931年,42岁的梅贻琦正式挂帅清华大学校长。在他之前清华有好几任校长都被学生赶走了,但梅校长却深受学生爱戴,学生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说:“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
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自我调侃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梅贻琦治校期间,一直强调“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所以他对所有老师都极为尊重,从来不摆官架子,每次开会的时候,作为一校之长,他基本不讲话,只在一边旁听,看见哪位教授讲话讲得口干舌燥了,还亲自给人家的茶杯里添满水。
他说,在学校里面,校长不是主角,主角是教师,校长就是给教授们端茶倒水,搬椅子搬凳子的人!
为了提高教授们的待遇,梅贻琦还取消了自己作为校长的一切特权,他辞退了专门给他配置的司机和厨师......把省下的钱全部用在提高清华教师的待遇上,他规定清华的教授最高可拿500大洋每月的工资,而他自己则只拿普通教师的工资,最穷的时候,甚至要靠妻子摆摊卖糕点贴补家用。
他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他不仅要让清华大师云集,还要让清华成为大师的培养基地。为此,他不拘一格选才任能,破格录取了在杂货店当店员,而且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又保送他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并破格将他提升为清华大学讲师,遂成就了我国一代数学家。
短短10年时间,梅贻琦就将清华从一个烂摊子打造成了中国最一流的大学。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举校南迁昆明,合并成为“西南联大”,国难当头梅贻琦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西南联大校委会主席,当时的西南联大,没有教室 没有宿舍 没有办公楼......梅贻琦就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可由于经费有限,设计稿一改再改,房子由两层变成了一层,由楼房最终变成了茅草房,气得梁思成差点不干了。
可这座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穷的大学,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只存在8年,却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师。
后来有人问梅贻琦,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何以联大培养出的人才比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还多呢?梅先生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自由!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风格有多自由?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全部由自己做主。教授们都非常重视创新,都以照本宣科为耻,陈寅恪教授更是定下了著名的“四不讲原则”。
梅贻琦硬是将这所最寒酸的大学,创办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9年,梅贻琦对清华虽有万般不舍,但为了让庚款基金继续留在中国,还是坐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到台湾后,他用这笔基金在又建了一所台湾清华大学,又培养出了一位诺奖得主——李远哲!
1962年,梅贻琦先生在台湾病逝,他没有房产,没有存款,去世后连丧葬费都是学生帮忙凑齐的。他留下的唯一遗物只有一个账本,当人们打开账本才发现原来他可以支配的钱有那么多。上面是他掌管庚子赔款的账目记录,每一笔开销都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他把钱都花在建校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上了,而他自己哪怕穷得要摆地摊了,也没挪用过一分一毫。
这就是民国最有权力的大学校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清华,并留下一世清白。百年清华今犹在,世间再无梅贻琦!
致敬梅贻琦先生,“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您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