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语
2017字
什么样的婚姻算是不负深情?
怎样的生命才算是不枉此生?
《生命的礼物》,写尽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杰出的女性主义学者玛丽莲·亚隆夫妇在生命终点的心灵对话。
这是一本携手七十年婚姻,鹣鲽情深夫妻的爱情日记。
更是一本经历痛苦、丧失,走过生命终点的死亡教育。
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
01 面对——
人生少些遗憾,比较容易面对死亡
我们常常对未来充满幻想,却鲜有谈论死亡。
死亡似乎成了一种禁忌,背后也隐藏着莫大的焦虑。
在病人的生活中,死亡焦虑尤为强烈。
所占的分量,远高于人们的普通认知。
当得知玛丽莲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欧文与玛丽莲度过了此生最煎熬的一段时间。
玛丽莲开始大量的药物治疗,后又因中风住进了医院。
每周的化疗让她备受恶心和其他身体痛苦的折磨。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并不准备放过他们。
玛丽莲刚刚出院,欧文就被医生告知,根据自己的心脏检测结果,需要在胸腔里装一个起搏器。
心脏停跳是会要命的,这意味着,这个小小装置的运作,生死攸关。
此刻,他们意识到,死亡是必须开始面对的话题。
对欧文而言,“活得越充实,死得越坦然”,这便是真理。
玛丽莲也常说:“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的87岁老妇人的死,不是悲剧”。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回首这一生,是充实而酣畅的,活得无畏且无悔,才能对死亡的态度如此豁达吧。
某种程度上,死亡焦虑与人生虚度的感觉呈正相关。
人生越是虚度,死亡的焦虑就越强烈。
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活出自我,酣畅享受生命,才能在抵达生命的终点时,理直气壮地对自己说一句,“不枉此生”。
金庸曾说: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人生少些遗憾,比较容易面对死亡。
02 失去——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
玛丽莲经历了九个月的化疗,到免疫球蛋白治疗,每天经受难以言表的痛苦。
她与欧文度过了心满意足的漫长岁月,已然接纳死亡。
玛丽莲在最后的篇章写道:
“我正静静地走向尽头……清楚知道自己的最后心跳将永远铭刻在我最后一页的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一个死人而已。”
玛丽莲最终还是决定用药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欧文万般不舍,还是尊重了玛丽莲的决定。
临终时,欧文寸步未离,始终守着她,数到她的最后一口呼吸。
欧文在玛丽莲冰冷的脸颊上留下最后一吻,这一吻,意味着真正要和玛丽莲道别了。
好像和这个人一起生活的几十年时光,突然被抽走。
那些被细微琐事填满的日子,如今变成了一片空白。
我们害怕失去,不仅仅是因为失去某个人,还包括与她有关的所有记忆和所有影响。
你会拼命想要记住她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表情。
和她在一起时,经历的种种快乐或是苦难。
以及她曾对你说过的,改变你一生的道理。
然而,在消化痛苦的同时,这些记忆也在逐渐被消散。
当有一天,一个人的思想、习惯统统被遗忘,她就真正意义上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了。
正如米兰·昆德拉曾说: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事实上,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03 铭记——
只要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玛丽莲去世了,欧文发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要独自生活了。
这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孤独感,同时也意味着,不能再与玛丽莲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过去的70年里,每一年的平安夜都是和玛丽莲一起度过的。
那些年一起度过的所有圣诞节,所有的感受,所有的记忆——圣诞树、礼物、圣诞节唱的歌、做的菜……
而这一年,对欧文来说,虽然子孙满堂,享天伦之乐,心里却是空落落的。
欧文曾预想,当玛丽莲离开时,会带走自己过往生命的一大部分,而今一语成谶。
对于欧文来说,一切的中心不在了。
一直觉得,在婚姻当中,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幸福的。
至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有另一个人的陪伴。
而后离开的那个人,要经历更多的辛苦和无法言说的体验。
不仅要承受失去的痛苦,还要独自面对余下的未知时光。
如果说,什么样的婚姻算是不负深情?
也许,欧文和玛丽莲,就是婚姻最好的样子。
生时酣畅热烈,死亦豁达坦然。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刻在捐赠长椅上的一段话:
“只要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04 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玛丽莲提议,与欧文两人共同完成。
两人一人一章,轮流书写。
直至感恩节前两周,玛丽莲病得太重以至于无法继续,她叮嘱欧文必须完成这本书。
在玛丽莲去世后,欧文独自书写了四个月。
这四个月的书写,他经历了深渊一般的哀伤,也陪他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就像他对来访者说的:
“每个失去配偶的人都会渐渐地走出来,不再依恋死去的先生或妻子,婚姻最美满的夫妻比较容易完成这个过程,倒是那些婚姻比较不美满的人,反而会为他们糟蹋掉了的岁月而悲伤。”
或许,这就是玛丽莲和欧文留给彼此最好的“生命的礼物”。
延伸阅读
《生命的礼物》
[美国] 欧文·亚隆/玛丽莲·亚隆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