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睑姑娘
01
春节,
厦门的人流量直逼全国第一,
厦门大学外排队入校的游客已经浩浩荡荡排到下个交叉路口,
我们一行人规规矩矩的在排队。
好不容易快轮到下一批,
突然旁边两个小孩硬生生的想往我们前面挤,
一来二去,
小孩的冲撞让原本我前面的老人栽了个酿跄,
人群逐渐躁动起来,
都表示了对这俩孩子冲撞的不满,
“这是谁的孩子啊!”
“能带走去好好排队不咯!”
“就是就是,我们都排那么久了!我们还抱着婴儿咧。。。。。。”
一阵嘈杂,
我眼里也带着很愤怒的目光搜寻这俩孩子的父母在哪,
然。。。鹅。。。
只见不远处他们父母望着这俩孩子推推搡搡的冲撞,
不仅没有阻止的意思,
反而还咧开嘴在笑。。。。。。
EXO ME?
不阻止小孩不讲规矩地插队就算了,
站在一边笑,
是把小孩这么危险的冲撞推搡行为也当作笑话吗?
我个人是很反感公共场所吵闹不遵守规则的那些熊孩子的,
既然是公共场所,就要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
不打扰其他人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意识,
我也同样不喜欢不愿意听到,
很多家长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借口反驳,
任由孩子挑战规则,破坏规则。
这也是一种道德捆绑,
小孩的不遵守规则,
你认为他们还只是孩子,
大家都理应对孩子有所退让。
但是,
凭什么是个孩子就要得到所有成年人的庇护与退让?
选择退让是不愿意和孩子计较,
但不代表孩子就一定享有绝对的优先权!
02
我突然回忆起之前来厦门的高铁上,
看见的那个男孩。
当时的高铁上座无虚席,
整个车厢弥漫着一股浓烈的人味儿,
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妈妈,带着一个约摸五六岁的男孩儿,
男孩和妈妈有个很大的行李箱,
妈妈尝试了很多次也无法将行李箱举起,
男孩见状,
赶忙让妈妈坐下,
自己转过头扫视着周围,
看见一男子说:
“叔叔你好,箱子太重了我抬不了,能不能帮我下?谢谢。“
等行李箱放好,坐下后,
男孩想要讨要ipad玩,
只听见妈妈说:“宝贝,只准玩一个小时之后就马上休息。”
男孩听罢:
“好的!“随后从口袋掏出耳机。
从座位间的缝隙看,是在玩王者荣耀,
只见男孩流利的操作,
和戴着耳机安静的模样,
没有一点儿大声响,
仿佛和车厢的嘈杂格格不入,
多么礼貌又守规则的男孩啊!
让我瞬间对这个五六岁大的男孩心生喜爱。
这样的孩子,
在哪都是受欢迎的吧,
礼貌而又遵守规则,
帮助这样的一个孩子都会觉得是件幸福而又满足的事情呢!
各位粑粑麻麻们,
如果不引导孩子从小就遵守规则,
只一味因为他还是孩子而让他人为小孩退步,
让孩子去投机取巧,去破坏规则,
长此以往,
你的小孩会认为无论他做什么都不用负责任,
所有人反正都会原谅他,
因为他是个孩子,
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
这样的认知下长大,
就很有可能成长为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更有甚者,
一受到批评就认为是对方小题大做,与自己无关;
听不得一点与之相反的意见,自己的决定都是对的,
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也比其他小孩更易暴怒。
久而久之,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诞生了。
SO,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是助他成为像那个男孩一般具有责任感,受欢迎的人呀,
这样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03
在欧美这些国家,
孩子大多是放养的,
是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的。
但,欧美这些国家虽然崇尚自由,
却只是让孩子在思想上自由,
行为规范上同样也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他们可以做所有感兴趣但不违反规则的事情,
按孔子的话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要如何引导孩子讲规则呢?
大人们的认知正确了,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
当孩子成长到需要去和外界打交道,有了伙伴有了同学时,
有些粑粑麻麻会认为:
“强势一点,不会受到欺负;”
“我的孩子天生就这样,不喜欢和其他人玩,怎么教育都不听;”
“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要负责,孩子教的怎么样是老师的责任。”等等,
这些大人们自身的认知偏差,才是导致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最大凶手,
让孩子认识并理解什么是规则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你们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来源,
你都做不到的规则,
还指望孩子能做到?
规则的实行中,你还可能会遇到孩子提出的疑问:
“这些规矩是谁定的?为什么我要遵守?”
我们不能斩钉截铁地用大人的权威回答孩子:你是我们生的,所以必须听我们的。
如果在这样想法下成长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和将遵守规则保持下去。
你应该,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耐心的告诉孩子你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
而那些公共场合需要遵守的规则,可以引导孩子关注新闻或者公益广告,建议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受,为什么这么做比较好,为什么那么做不行。
“我可以改变规则吗?”
通常,家庭制定的规则会受到孩子的质疑,为什么某某小伙伴家里的没有这些规则?这时候,你就需要和孩子好好聊聊,可以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孩子一起分析规则存在的理由,一起制定规则!
让孩子充分享受到自主的权利。
比如,吃饭时间半小时,时间一到不论是否吃完都收走;
比如,每天晚上九点之前睡觉,超过时间有小惩罚;
比如,上学期间不准看电视,或者只能看一小时;
等等。
明白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分阶段性的
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对孩子长期的培养,不是一时间能够建立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阶段变化逐步引导,引导孩子遵守不同场合下的规则,
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内化自己的认知,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
譬如生活规则:早睡早起,主动叠被子,折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譬如餐桌规则:吃饭不得高声喧哗,不浪费食物;
譬如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等;
譬如礼貌规则: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不说脏话,不打人,和伙伴和睦相处;
譬如看懂各种警示牌,不逾越界限;
譬如公共场所规则,上厕所,购物买单,参观景点前都得依次排队,安静等待;垃圾不乱扔,不高声喧哗。
等等……
孩子是家长行为的影子,
当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0-6岁)时,
是最容易建立与养成规则的,
不要让小孩沾染上自己的陋习,
最好的办法是,
除了制定规则,
也要学会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