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到,接触到的都是平和场景中医患关系,所以也就没觉得医患关系有多紧张。直到有一天夜里。
为了阻止小T的体温继续飙升,某天夜里,一行四人大包小包的到了挑选好的医院。请门诊大厅的保安客串了下医导角色,语气和蔼的告诉在哪哪哪,怎么怎么走。于是分散行动,一人挂号和办就诊卡,另两人抱娃先到科室。对医生初印象是:女性,已婚人士,短发;又不愿说出的那种不开心。
在等挂号和就诊卡时和这位不开心的医生简述了下病情,可能是我们的突然到访打扰了她的清静,可能正值半夜三更困得不行还的坚守岗位表达下心情不悦,可能是我没及时出示挂号单和就诊卡破坏了她的看病流程,总之,她的表情,言行就是:不耐烦。
随即转身看娃,顺便先给俺妈咪洗洗脑:别管医生态度怎样,能治了病就行。随着孩爸携挂号单,就诊卡的到来,医生的状况也没啥改观,说:怎么现在才来,这会只能做个普通的血常规,别的XXXXXX和Xxxxxx都做不了(没听懂,也没记住的检查项目)。我赶紧跟上说:医生,您看现在只能这个就这个,如果情况需要,白天时候我们再来。出来后孩他爸一个劲的摇头。
拿着化验检查单,就诊卡到了检验窗口,投过大大的玻璃窗,黑色映衬着仪器,电脑的又小又亮的灯。但是么有人,大家又四散开的去找检验科医生。我在那溜来回走了几遍后,终于在一个窗口看到几个字:急疹请到休息室敲门。但是休息室在哪里呢?又是新的一轮寻找,最后目光盯在一扇隔壁的隔壁的门,敲门,里面应声:“<;j%@$&{%……”,借着隔壁的隔壁,那黑色的屋子的灯亮了。
赶紧的招呼大家来,登记,抱娃。扎针过程中参与者都使出了洪荒之力,娃想逃走,妈咪以坐姿控制住娃腿,屁股,上身,另一只胳膊,和扶住扎针的胳膊,孩他爹以站姿抓住娃的手,使劲扳开指头。医生趁机一扎,开始了手挤血,嗯,对,是手挤血,用一个小小的倒圆锥体接血。在反复挤了几次后,伴随娃撕心裂肺的哭闹声,孩他爹启问:医生,还有多久?还挤多少?为啥要这么挤?现在不是有那种小管吸的啊,一下子就好了。医生是位面无表情,看似30岁上下的男士,马上回应:小管子那是20年前的技术了,%#¥%[]“”@*……,同时手下的挤血工作丝毫没有怠慢,挤血的劲一点也没变小,妈咪赶紧打岔,让孩他爹停止提问。
以上是一个小点点的娃娃,和几个大人,半夜在医院的经历。不说看的只是发烧,不说看的效果,仅仅是医生们的态度,让我决定除非情况需要外,不再来这家公立医院了,虽然之前是有好的印象,好的口碑,好的信任。所在的城市还有其他好几个可选择的医院,但如果没有其他许多家,或者情况只能在这一家,忍受就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
再扩展些的话。
学医表面光鲜亮丽,但求学年限长,过程是很辛苦;上班后在高负荷运转,工作时间不敢喝水,还要考虑严峻的医患关系。即便如此人们的身体碰上大事时,更愿意多去几家权威医院求证,来避免可能存在的误诊。
各类医患事件说白了是直接导火锁,都是社会现象的冰山一角,各种间接的原因,才是根本原因。这是社会矛盾,并非医患矛盾,只是表现出来的是医患矛盾而已。虽然有了上述文字内容,但我任然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好的。
本文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