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妈妈,明天就是星期一了,我好讨厌星期一啊。”女儿抱怨的说。
“哦?为什么呢?”妈妈问。
“因为星期一就要上学,我好讨厌上学。回家还得做作业,就不能找小朋友玩了……”女儿BalaBala了一堆。
“噢,听起来是蛮糟糕的!”妈妈只有表示同理的份。
……(过了一会)
妈妈又提起话题:“让我们来想想,星期一会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呢?”
“没有!”女儿想都不用想就直接否决掉有答案的可能性。
妈妈不甘心,换个句型来问:“如果现在你面对一道试题,一定要写出星期一的三件好事情,你想一想怎么回答?”
……(想了一下)
“星期一可以上美术课,我喜欢上美术课。”
“星期一如果到教室比较早的话,还可以看一下图书角的漫画书。”
“我不喜欢数学课,星期一没有数学课,我会觉得很轻松。”
……(又过了一会)
“妈妈,我现在觉得星期一也没那么讨厌了”。
黄维仁博士说过:“人生最难发展起来的一个能力,同时也需要最久的时间去培育的能力,就是看问题的观点跟角度。”人生许多事情都跟我们看待它的观点和角度有关。
假如你在城市里开车,开得好好的,结果有人在你身后猛按喇叭。一般情况下,是后面的司机嫌你开得太慢,对你不满。你怒火填膺,回头一看,原来是你最好的朋友在跟你招手。你那个愤怒的感觉到哪里去了?一下子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温馨、愉快的感觉。
我刚才这个简单的例子,就把认知治疗法的要点跟大家说了。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图想象一下A、B、C。
刚才那个喇叭声是A,它只是一个刺激,刺激以后,你马上很容易进入C,就是你的情绪反应:你之前是非常愤怒的感觉,但之后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感觉。
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B,思维。你怎样诠释那个中性的刺激?你如果把刚才的那个刺激解释成对方看不起我,带有恶意。结果,你的C就是愤怒。但是,如果你把它诠释成,对方是我的朋友,是爱我、关心我,他是要给我一个爱的表达。那你的C就是一个温馨、快乐的一个感觉。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与观点和角度有关。
比如,一个人平常非常怕吵闹的声音。但是有一次,耳边充满了钉钉子的声音,这个人心情竟然可以非常愉快,为什么呢?这跟刚才的A、B、C有关系。
A是钉钉子,是中性的刺激。为什么他感觉非常愉悦(C)呢?虽然说这个人非常害怕吵闹。但因为他想到是工人在盖他家的房子。每钉一个钉子都代表他的房子快要盖好了(B)。所以那个很讨厌的钉子的声音,就变成一个非常愉悦的感觉。
对一个母亲来讲,每次看到家里的地板上有很多很脏的脚印(A),心里就觉得非常烦躁(C)。但是,当她把这些脏的脚印解释成她所最亲爱的人还在身边的时候(B),她的情绪反应就不一样了。
恩师齐大辉教授的三为公式:认为±行为=作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遇到事情,只要改变了我们自己的认为,那么我们的行为也会改变,结果自然会不同!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沟通时,与同事相处时,都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看,"认为″不同是"冲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