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悠久,它源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这天乡民卷稻草捆扎在竹竿上,扫除墙角、屋檐等处的蛛网灰尘。掸檐尘也不一定就在腊月二十四,民间有“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之说,所以过了腊月半,百姓便家家户户准备搞卫生、办年货的事了。
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这天,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可见,过年是一件很忙碌的事,年前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碌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内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春节前一般家庭都要采办年货,这些年货都有特别的讲究。如鱼表示“年年有余”,肉表示“吃肉有福”。年货蔬菜中,青菜表示“有清有头懂事理”,菠菜表示“有巴有望健波波”,芹菜表示“勤勤俭俭会当家”,萝卜表示“兴隆发财”,豆芽表示“万事如意”,百页表示“长命百岁”,大蒜表示“当家理财会算计”。
另外还要准备一些长生果、甘蔗、寸金糖等糖果点心,也都寓吉祥富贵、健康长寿之意。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