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家,是保持家庭和谐美好、维持家族延续兴旺。由此而出现了家训。什么是家训?家训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对子孙后人安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期待和教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训,当属“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典故。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讲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当年,孔子喜得贵子时,鲁国国君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深感荣幸,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而陈亢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字子禽。
有一次,陈亢请教伯鱼:您听到过老师不同的教诲吗?(实践证明,既为父又为师的孔子并没有给儿子孔鲤开小灶,他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伯鱼回答:没有啊。他曾经一个人站在那儿,我恭敬地想走过去,他问:“学习《诗》了吗?”我说:“没有呢。”他告诉我:“不学《诗》,说话就没有内容啊。”我马上回书房学习。还有一次,他看见我又问到:“学习《礼》了吗?”我说:“没有啊。”他说:“不学《礼》,以后靠什么立身处世呢。”我只好又转回去学习。嗯,也就这么两件事。
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大收获,真是偏得。我知道既要学习《诗》,也要学习《礼》,又知道作为君子,要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啊。”
这一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家训,不是全盘照搬,更不可全盘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迭代发展。
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体现时代进步。
历史上,过多地强调“父父子子”,强调“父权”,孩子们对家长大多“敬而远之”。而如今,我们广为提倡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做朋友,就是孩子和家长之间“敬而近之”,家庭和谐,父子亲近,互相尊重,能够平等、平易地对话交流、友好协商,有暖暖的人情味,就像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那样,而不再是过去那种老爸“一言堂”带来的“敬而远之”。
我们的家庭教育也要体现文化传承。
学诗、学礼,我个人觉得,讲的核心要义是一个“敬”字,这是相当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因为,这些历史典籍是中国人知天命、顺时节的实践总结,是为人处事、立身处世的聪明智慧,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孔子的家庭教育场景。我们读史知道,孔子对家庭教育所下的功夫,虽然在孔鲤的身上效果没有彰显,但对后人后世却影响巨大。他的孙子孔伋也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述圣”,与爷爷“至圣”孔子一起成为儒家五大圣人。
我想,这就是家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