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认识老公之前,我也不认识这东西。后来,认识了老公,也就认识了它。
我管它叫“豆腐皮”,老公他们却叫“千张”。豆腐皮可能是另有所指,至于为何叫“千张”,我没考究过。
“豆腐”大江南北尽人皆知,千张与它同根同源一母所生,长相不同而已,制作的工艺更繁锁更费时间罢了,一张张浇模覆压,再一张张捡出,比光做豆腐多几倍时间。
千张、干、薄、韧的特点,在制作上就可多出花样,可炒可烫可涮,口感韧滑劲道,与其它东西搭配起来方便美观营养。
我之所以称它为豆腐皮,完全是从形象上来区别于豆腐,因为在我们老家我从来没见过,只见过豆腐还有豆干。
长沙臭豆腐在广州很热买,实际上那豆腐也就是老公所说的豆干,似乎别的地方只有豆腐一说,没有老公当地来得复杂,花样也比别处多。
因为做法不同,口感上就有所不同,所以每日吃豆制品都可以换样,不让人腻口。人常说小时候吃啥,大时就爱吃啥。
老公说,小时家里花钱去买的菜品,数豆制品最多,豆腐、千张、干子逢席必有,豆腐的发明对丰富中国人的席面是一大贡献,单一豆腐就可做出一席宴,何况再加上它的“兄弟”千张、豆干的帮忙。
豆制品大概小时常吃的缘故,所以老公现在仍然也不厌,加上经济实惠,简便易做。老公这一带的人,多数人喜爱这豆腐制品,一个农贸市场最低不少于十家经营着这玩艺,吃得多当然也卖得多。
换一个地方就差了,一个广州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见我们俩口子在菜摊前买“千张”,便非常好奇,问:“这是什么东西呀?”我说:“这是豆腐皮。”
“豆腐皮?!”她很是纳闷,接着问:“这是做什么用的?”我说做菜吃的。
“啊?这个也能吃?!”她非常吃惊。这就是地域的差异。
千张,即使识得也不见得爱吃,比如我,在合肥也生活了一些年头,可是还是不太适应这道菜的口感,但老公爱吃,因此我也会时不时的做做这道菜。
千张,名字中就含“张”这个量词,故以薄做为卖点,说它是“皮”也能说得过去,可包可卷可丝可入味,也可入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