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鄙视链”这个词最近特别流行,其实何止相亲歧视,高校歧视,就连住在三里屯的外国人,据说也是瞧不上住在国贸的外国人的。身为这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载了祖国未来希望的幼儿园、小学的孩子,社交自然也是有鄙视链的。
那天听单位的姐姐聊起来,说是儿子参加美国夏令营,班里有个小男孩,开营第一天穿着小衬衣打着领结,配一双白皮鞋,俨然一副英国小绅士的样子,结果被自己的儿子和那些同样爱玩闹的孩子当成笑料讲给父母听。
就因为一身打扮,开营第一天,孩子们之间的鄙视链就开始了。那些淘气的男孩子会欺负这个穿着正式的小男孩么?即便不会,恐怕跑去打球的时候,也不太可能喊上他。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虽然现在的孩子看到这些陈年旧事,不免要撇撇嘴说一句幼稚,毕竟TFboys与王者农药才是要紧事,不过既然我们讨论的是鄙视链,那再加一条蜀黍阿姨与萝莉正太之间的鄙视链,又有何妨?
2.
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的女生们可以说是相当喜欢“拉帮结派”了。她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小团体,比如彼此离家近上放学可以同路,一起分享麻辣串冰棍糖葫芦;比如都喜欢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或者林月如,每天讨论前一晚的电视剧情结果两军对峙自成联盟;比如跳猴皮筋、踢毽子时水平相当的总是聚在一起玩,水平有限的面对高手自动退避三舍省得遭人埋怨;还有的单纯是因为尿点相同,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结伴等位上厕所顺便聊八卦。
女孩子们间的联盟往往看起来坚不可摧,实际上外强中干,有时一点风吹草动便土崩瓦解,而鄙视链的源头一般很单纯,跟当初结盟的原因一样单纯。
比如以前都是一样买两块钱的串串,豆腐啊蘑菇啊之类的,偶尔狠狠心来点荤的。结果一个小朋友家里的经济状况突飞猛进,动不动就要买上个八块十块还都是带肉的那种,即使她慷慨的同他人分享,接受馈赠者有的心安理得坦然受之,有的吃完转头就说“真是看不惯这大手大脚的样子”,联合其他人一起孤立她。
比如以前都是下了课就结队去上厕所,站在那里可劲儿地聊天,突然一个小朋友学霸附体,动不动就不去了,一个人在那儿温书。若是成绩大有起色,被排斥自不用说;若是成绩依然平平,不仅同联盟里的人的关系渐渐疏远,还免不了成为盟友们的谈资。
3.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不禁会摆出一副沧桑脸连连说“果然是小孩子啊,真是幼稚”。可是转念一想,自己现在未尝不在这些个怪圈里兜兜转转。尽管成人世界的组成比孩子更为复杂,除了同性朋友外,还多了异性朋友、同事、恋人等形形色色的人,不过细细想来,交往密切的还是那些同自己境况相似,或者说三观相合的人。
能一起愉快的吃麻辣串,说明消费观与经济水平相似;喜欢一看就是贤妻良母的赵灵儿,或者热情泼辣敢与男性一较高下的林月如,其实是爱情观相似;争分夺秒努力学习与一有时间就嬉笑打闹不思进取,可以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了。
就说前阵子大火的《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老金,确实忠厚老实,为罗子君鞍前马后甚是殷勤,可是却因为子君第一次去见自己的朋友时,坚持要穿一件高档服装而同她发生了争执。其实这个分歧之前早有伏笔,想当初老金看到唐晶、贺涵的豪车时表情就很不自然,看看罗子君周围的朋友再看看自己,备受打击的自尊心终于在一件衣服上面爆发,实在是意料之中。
这局面,还如何一起愉快地玩耍?
4.
还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问大叔,“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大叔回答,“总是如此”。
那些年被孤立的孩子,无非是社交鄙视链的童年版本。成人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愈演愈烈,但是却仍能维持风平浪静的根源,源于包容与回避二字。
包容在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们接触到了足够多的差异,并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与太阳东升西落和蚊子吸血为生一样自然而然,不因他们与自己的不同而视为异类妄加驳斥。
交响乐与嘻哈freestyle不分贵贱,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同样令人尊重,朝九晚五与辞职环游世界各有利弊,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真挚的情感。每个人都可以主张自己的想法与活法是对的,但同时不能据此判定别人的就是错的。
但凡人如你我,包容心毕竟是有限度的,有时候往往令人倍感辛苦。好在孔子只是教导我们,“君子和而不同”,但也并未要求我们忍无可忍从头再忍。
实在看不惯就不要看,实在受不了就转身离开,未尝不是漂亮的姿态。不必像老金一样,非得强行忽略那些差异的存在,处处给自己和别人找别扭。
就像当年那些被孤立的孩子,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