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党献礼季的来临,六七月份的银屏势必会成为献礼片的海洋。主旋律作品大多是将镜头对准历史和伟人,从不同角度来展示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以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在“献礼”这一大的命题下,不同的创作者交出了不同的答卷。本周上映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影片《革命者》则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刻画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在被害前36小时里回望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说是近年来国产电影创作手法的新高度。
编辑
在聊这部片子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党史电影如何能够令现代人产生共鸣?其根本在于“情感”的共通性。电影《革命者》正是抓住了这一情感特征无限的放大。
编辑
影片以革命先驱李大钊为支点描绘宏观历史脉络,也在微观细节处着眼,描述了历史洪流中的每一位人物有关理想、信仰、友情、家庭以及他们真实的内心历程。这样的描绘方式不仅让历史人物落地化,并且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叙事,触动观众的共情。
编辑
亦如电影开篇李大钊出场的一段蒙太奇,在磅礴的大雨中,镜头里的场景是被雨水冲刷的墓碑,未风干的油漆在雨水的冲刷下流淌犹如战士牺牲洒下的热血,这一系列意象通过慢镜头及多种镜头视角语言让先烈的英勇壮烈得到直观呈现。
编辑
时光回溯,伴随着李大钊带领铁路工人拦住铁路上的列车,他发出内心的呐喊:“这是英资煤矿给我们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我们还要再过多久?” 影片选用的每一句口号,每一桩事件都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在伟人先辈们在革命过程中不是空谈理想,这些具体化、生活化的剧情,让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而电影《革命者》的叙事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时代的壁垒,让观众感知到革命先辈们的心路历程。
编辑
另外,《革命者》用了大量篇幅去展示人物的细腻情感,这在此前的同类型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
例如:李大钊亲眼见证了中国报童被洋人枪杀的那场戏,他抱着报童不断闪回,两个人相遇相处的点滴。从零星的剧情片段能够感受到报童深受李大钊先生的影响,报童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正因如此他在外国列强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奋力抗争。而报童的牺牲也印证了那句:“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编辑
在动荡的岁月里,少不了这些被信仰充盈着的爱国主义情怀。报童之死在李大钊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发动了游行示威,这也加剧了工农革命斗争。
当外国列强向游行的李大钊提问:“你是谁?” ,李大钊的回应是:“你不应该问我是谁,应该问我们是谁。”大量的慷慨陈词,大量的时代细节,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先驱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
编辑
相比起单纯的伟人传记,《革命者》通过小人物的侧写,细腻的情感描绘帮助观众重新理解隐藏在伟人光环下属于普通人的一面,他们为了革命究竟做了多少工作,多少牺牲,这些从不同视角纷纷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影片也告诉我们时代战歌里不止有大人物们的名场面,也有被理想和信仰照耀着的小人物们的高光时刻,他们或许不曾出现在历史书本上,但同样值得被铭记。
编辑
有人说,《革命者》里处处都是泪点,这样的震撼是目睹了李大钊铛铛入狱,眼中依然带光,平静的道出那句“如果死可以唤醒麻木的人,让活着的人更奋勇前进,我可以去死”后的千钧之力。
是在上刑场时的坚贞不屈,任风吹过英雄的风骨,微笑从容的向着革命同志们高喊:“我相信”。
编辑
除了燃爆热血的革命情,影片也有李大钊爱情、亲情上的刻画。并以“情”为主线,采用非线性叙事完成对李大钊生平的叙述。李大钊原本可以选择安稳的做大学教授,但他选择为了信仰投身革命,妻子赵纫兰是无条件的陪伴与支持。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人间至爱,不过如此吧。
编辑
在李大钊被处以绞刑后,妻子赵纫兰则继续为李大钊纳鞋底,将每一份遗物用心收藏。残酷的斗争能够剥夺人的血肉躯壳,却剥夺不了浓浓的爱意。 通过这些三方视角的描绘,塑造了一个活生生、多自多彩的人物,透过李大钊的牺牲,以及在革命上的坚定信仰,勾勒出大时代下多姿多彩的英雄主义画像。
编辑
落地化演绎、重塑历史,将其进行艺术化,让观众在艺术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真实,打破当下观众与百年党史之间的次元壁,让影片具有更强的时代共鸣性。可以说,电影《革命者》为观众呈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全新打开方式,也算得上是新生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成功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