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五百年沧海桑田,一天一年一世纪,致敬经典,缅怀记忆......
前些时日,陪儿子在书店掏书,一张精美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了我,随手拈来,竟然是一套精装版的《西游记》,恍然间发现,四大名著仅读过《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尚有《西游记》和《水浒传》还未曾拜读,平日里还自称读万卷书,实则连四大名著还未曾读全,想来真是惭愧、惭愧!
对《西游记》的印象还是来源于电视剧的热播,一部电视剧重播三千多遍,这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它也承载了太多我儿时的记忆。曾经多少个寒暑假是它陪我度过,片头曲的电音一起,瞬间我的小魂魄就飞进了那18寸的电视机里。在那个年代,西游记算得上是我和伙伴们的精神食粮了,猴哥的侠骨柔肠、遥远的天外仙境、凶残的妖魔鬼怪、艰难的取经之路…无不在儿时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想想那个童真年代的记忆,总是那么惬意。那时的心是天高海阔,洁净如水,没有为感情的苦,没有为生活的累,没有为前途的忧…于是乎,毫不犹豫的抱起这套书,结账回家,夜以继日的啃读,如今胸中早已激情澎拜,为名著惊叹,为经典折服,不吐不快的冲动瞬间喷发。今夜,趁月色如水,愿与各位看官分享我的感悟,与君共勉!
《西游记》是一部洋溢着浪漫激情的神魔小说,在成书之前,宋代、元代均有以唐僧取经为内容的话本小说以及同名杂剧,但情节粗糙,经吴承恩脱胎换骨一番改造,《西游记》才焕然一新,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者毫不客气的抨击当朝权贵,斥责罪恶,义愤填庸。但作为一介书生,人微言轻,“欲起平之恨无力”,胸中“斩妖刀”长期熔炼的结果则是神魔英雄孙悟空的诞生。在取经故事中,作者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从此,《西游记》因吴承恩而驰名中外,吴承恩因《西游记》而名垂青史。
《西游记》之所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源于它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诸多人物中,最突出的当属孙悟空,若论知名度,孙悟空恐怕要高过《西游记》。折射到显示生活中,其实,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孙悟空,总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然而他遇到了佛祖,让他知道了人外人山外山。让他知道了挫折,让他知道了他也只不过是弱水三千中的一瓢,芸芸众生中的一名。他可以翻天,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他狂傲,他愤怒,他大笑。曾几何时,他看着手里的金箍棒,越看越气恼;曾几何时,他想着那七十二般变化,越想越头疼。正如戴荃《悟空》里所唱“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要这变化乱迷浊”。在思考了五百年之后,他屈服了,他知道了,他是斗不过天的。所以他答应帮助唐僧去西天。从一个妖族之王变成一尊斗战胜佛。这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在他张扬的背后,我们读到了那一声无奈的叹息。
再说猪八戒,猪八戒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喜剧式人物,本是天庭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打入凡尘变成了猪。但他是知道自己的前尘往事的,他是知道在那遥远的广寒宫,有他心爱的人儿。他的一生不求什么荣华富贵,不求什么立地成佛,他只是想早日取完经早日去与他的心上人会面。试想谁又能熬过这相思的苦,他为了她硬是度过了一个轮回。当然,八戒也并非一无是处,取经路上,行李他要担,白龙马他要牵,脏活累活也得他来干。他狡黠而不奸诈,贪小利而不忘大义,顽皮而又勇敢,知足常乐,充满人情味。如果说悟空身上主要体现在神性一面,那么八戒身上就更多反映出人性一面。
唐僧本就是金蝉子转世,虽一生向佛却软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唯一值得歌颂的也仅有那颗慈悲的心以及对佛教的虔诚。长相俊伟,人见人爱,但最终挡住了一切诱惑,守住了一个佛教徒的人生底线。沙僧和小白龙一生都是在赎罪,一个因为一盏灯,一个因为一段情。
《西游记》的结局某种程度上是喜剧,每个人都得到了该得到的。每一个人都实现了他存在的意义。没有碌碌无为之辈,没有空洞麻木之人。佛祖为了防止再出现孙悟空等挑战苍天权威之辈,所以给后来的每个人都安排了一场西游。而那个孙悟空,也许是你,是我,是他,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西游本就是一场磨难,西游本就是一场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取经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那九九八十一难,虽然前程路途凶险,朋友们,让我们秉承“西游”精神,心存理想,勇往直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