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生清晨离开白云山返乡,里外遍寻不着陶姬。
好在昨晚她答应等着他来提亲,于是他稍稍放心了一些。然而此时见不着心上人,下次再见又不知道是何年月,内心难免有些失落。
带着书童家眷向南走了3里多路,路旁山尖的凉亭里婷婷玉立的站着一位少女,不是陶姬又是谁!
刘郎喜出望外的迎上去,一见到她,又忽然变成了结巴:“陶……陶姑娘……”
“我想起来,还没与你交换什么信物。”她从袖中掏出一支玉簪,“这簪子送你,差人提亲带着它,我就知道是你来了。”她低下头,一脸娇羞。刘云生少见她如此模样,心里更是小鹿一样乱撞。
想了一想,她又说道:“我父母住在郑州城里,西镜胡同陶家。你只管去,他们会差人来唤我。”
刘郎一一点头称是。
二人相看两不厌,老半天,书童来催,刘郎便才依依不舍的上路了。
陶姬回了茶棚,嘱咐老掌柜一声“我回家半日。”便不知踪影。
再说刘郎,马车上坐累了,掏出陶姬的玉簪细细赏玩。只见此簪通身碧绿,竟一点瑕疵都没有。
簪头不刻花草,倒是一只小水瓢,刀工光滑细腻,活灵活现,十分精巧。
刘郎即便家世富裕,也没见过如此工艺,一时爱不释手。
不知走了多久,路遇一间客栈。
刘郎进去喝茶歇脚。邻桌坐一位道人,童颜黑发,身量修长,一看就知道修行不俗。
这道人凝视刘郎好半晌,最终还是踱到他桌前,一辑说道:“贫道冒昧一问,公子可否有功名在身?”
刘云生忙起身回礼:“道长有礼,小生确有参加考试,还未放榜呢!”
道士又说:“提前贺喜公子榜上有名!我见公子身上有一团瑞气,想必好事将近,大喜大喜啊!”
刘郎听了这样的贺喜,哪怕不灵验,也是极高兴的。于是请道人喝酒,相谈甚欢。
二人约了刘郎中榜之日再到刘府相叙。
又行一日,刘郎回到府中,与父母提及娶亲之事。
刘父说:“出去一趟,倒想带个茶棚家的女孩回来做妻子,真是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刘母道:“娶亲讲究门当户对。我儿,你喜欢个姑娘,连人家家世尚未搞清楚,怎能娶人为妻。不如这样,我差人去陶姑娘家里走一走,就算要下聘,也要人家女孩的八字才好啊。”
刘郎只想着娶陶姬为妻,实在没想过门当户对,也没问过她家里的情况。
此时毫无办法,只有从了母亲的主意,差了家里一名能干的小厮,先去郑州城里探探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