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日记是南京2015-16年比较火的沙拉品牌,开过两家店,曾经流行一时,在南京轻食餐饮里颇有知名度。去年12月宣布停止营业,一对小夫妻3年时间辛苦创立的品牌就这样倒下了。
网上有一篇文章采访到了沙拉日记的老板娘“番茄妹”,描述了创业过程得历程,这个是网址,有兴趣可以点进去看看。http://www.jinyunws.com/zhichang/229657.html。
有些微信公众号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但是不值得看,都是摘抄和截取这篇文章的片段,缺少对老板心里历程的描写。
番茄妹坦然创业三年不快乐,因为很多时候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日常经营偏离创业的初衷,沙拉日记的经营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却带了很多困扰和迷茫。她形容自己创业期间过得水深火热,甚至在停业一周后,立马把微信名字变成了自己的真实名字,因为里面的自己让自己都讨厌。这不是她要的生活。停业是她提出来的,她老公洋葱哥当时都有点蒙了,虽然艰难,但是洋葱哥还是希望坚持下,看看有没有希望。
这感觉有点像我第一次开店的状态。每天痛苦不堪,迷茫,疲惫,也是“水深火热”。
番茄妹现在应该还在修养生息吧,过着“每天5点起床、读书、运动、练字的生活”,而我想从纯商业的角度谈谈我的感想。假如番茄妹看到这篇文章,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第一点,我感觉“沙拉日记”是被“互联网思维”毒害的一个品牌。番茄妹和洋葱哥是有营养学专业知识的人,又是学人体工程学专业的,其实开一个沙拉店,满足小部分人的健身和瘦身需求,做一小而美的店完全可以活得很滋润。事实上,从顾客的评价上看,他们做的产品评价确实不错。我不太赞同番茄妹说的“
“现实的商业世界为‘小而美’留下的空间太少了,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就是死路一条。”
沙拉日记的死不是死在“小而美”,而是死在急速的想通过互联网快速做强做大,导致成本急速升高,最后不盈利。
而且,沙拉日记早期的盲目乐观是也是因为本土O2O外送平台零号线的高额补贴,补贴产生的利润就像一个个泡沫一样,让番茄妹看不到快速扩张的巨大风险。补贴没了,利润也没了,但是成本上来了。
第二,缺少成本意识。成本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缺少对品牌盈利能力的考虑。番茄妹说“在宣布关店的那个月,沙拉日记每日的订单量依旧高达一百多单,但却很尴尬,因为:“有订单,没利润,就好像进了一条死胡同。”” 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做得越好越大,投入就越多,赚的钱永远都不够维持发展。”这些都说明,缺少成本意识和顶层成本设计的意识。
具体运营上,为了做情怀,把包装设计得很精美,产品也越做越复杂,最后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低,批量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差。这些运营思路都无疑会加重运营成本,降低毛利,让沙拉日记的生命力越来越弱。
第三,情怀不能当饭吃。做生意必须回归本质,这个本质就是通过提供独特的价值,满足顾客独特的需要,最终获取利润。做吃的生意,核心的东西一定是好吃,健康,营养,其他都是浮云。顾客不会为你的情怀买单。
希望番茄妹和洋葱哥很快找到自己真正自己喜欢的生活。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