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世间情为何物,请看阿兰•波德顿的《爱情笔记》。阿兰是一位喜欢普鲁斯特的英国作家,他的写作吸取了普鲁斯特的写作特点——精确地描写细节。同时,阿兰是一位以思辨见长的作家,他非常理性地分析爱情这种如此感性的事物,可以说《爱情笔记》是阿兰关于爱情的面面观。
《爱情笔记》的故事情节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爱情故事:一位年轻小伙儿在一次飞行途中偶遇一位美丽的女孩,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交往,热恋,冷淡,分手。小说以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展开,整部小说是故事情节与男主人公意识流的融合。小说的开头是一场爱情的邂逅,结尾是另一场爱情的开始,如此循环,爱情才能生生不息。
01 爱情宿命论
在热恋中的人往往认为两人的相遇是宿命,《爱情笔记》里的男女主人公也一样。两人一聊天就有一种相恨见晚的感觉,虽然之前没有任何交集,但彼此有如此多的相似点,比如都喜欢读同一本书,都看过同一场戏剧,都学过同一门乐器……阿兰在文章中精确地计算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概率,两人有1/ 5840.82的相遇概率,理论上证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在现实中却发生了。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与自己有N多相似点的人,这难道不是一件神秘而又命中注定的事情吗?
是的,就这样,我们陷入了爱情宿命论的怪圈里。
在爱情宿命论里,我们以为那一个人就是真爱,是我们相伴一生的灵魂伴侣,因而失恋之后的人常常絮絮叨叨地说着,“我们本来就是一对,为什么不是我,我忘不了TA”。如果失恋的人能明白,注定去爱与注定爱上一个特定的人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注定去恋爱,而要爱上某一个人太偶然了,当意识到这一点,失恋的人应该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02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
看完了阿兰的这部小说,我才了解到原来恋爱中的人有很多内心戏呢。故事中的男生在与女生一起共进晚餐时,一边与女生交流,一边揣测女生的爱好,随机应变,调整回答来迎合女生;而女生为男生做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早餐,却不承认是专门为男生做的,谎称自己每个周末都是这样吃的。男生与女生看似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都在小心翼翼地美化自己,揣测对方的喜好。
爱情里的人是矛盾的,阿兰把这称之为“马克斯兄弟式思维”。马克斯兄弟是一个喜剧团的名字,这个团曾表演过一个古老的笑话:一个人不想俯就那个愿意接纳他这种人为会员的俱乐部。这种矛盾在爱情里就是,我希望有人爱我,而当TA爱我的时候,我又恼怒至极,原来我心目中的男神女神眼光如此之低,能看上我这样如此不完美的人,反而是那些拒绝我的人,让我越爱越深。
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呼唤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拒绝我,我就爱你;不要准时给我打电话,我就吻你;不要和我上床,那么我就崇拜你”。我想起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的一个情节,徐太宇想弄明白女生的心思,这样才好追求心怡的女孩,于是林真心向他亲授把妹的技巧,“女生说没事,就是有事;女生说没关系,就是有关系!女生说她再也不理你,就代表她真的很在乎你。”我想,大多数女生都有着马克斯兄弟式思维,说着与本意相反的话。不过时代变了,现在也有很多率性而直接的女生,抛弃了马克斯兄弟式思维,坚持爱要坦荡荡,喜欢就接受,不喜欢就拒绝。
03 真爱是鬼魂
我觉得有一部电影可以成为阅读《爱情笔记》这本书的好拍档,这部电影就是《与莎莫的500天》。
电影与《爱情笔记》有着非常相似的核心情节,也是以男生的视角来叙事,不知道电影导演马克•韦布是否看过阿兰的《爱情笔记》。电影里的男主角走出了失恋的痛苦,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这一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是巧合,没有命中注定的爱情。真爱就像鬼魂,每个人都在说,却没几个人见过,这是十七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说的话,经过几个世纪的洗涤,以21世纪的眼光看这句话仍然适用的,它可以算作是爱情的真理吧。
阿兰说,当两人不再能把差异化解成玩笑,那么这是他们停止相爱(至少不再为爱的维系做出较大努力)的信号。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里,杰西和席琳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可是曾经的相爱不能保证从此没有争吵,电影最后五分之一的情节是两人大吵一架,席琳离家出走,杰西冷静下来后,找到席琳,装做一个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拿着一封赞美席琳的信来消除她的怒火,讨席琳欢心。面对杰西的搞怪,仍在气头的席琳开始不愿买账,可是渐渐地,席琳配合杰西一起出演一场自编自导的穿越故事。在《爱情笔记》里,男女主人公的争吵也常常以幽默化解,当他们任何一方不想屈服时,他俩就分手了。
看完《爱情笔记》,我对爱情的幻想减了大半。我明白了,用幽默去讨好对方,用幽默去配合对方,这样才能挽救出现裂痕的关系,这才是真爱,真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