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鸣小明
昨天听到一位家长说自己家的孩子(今年6岁,男孩),总是“找事儿”,有一次在小区广场,就把别的小朋友手里的雪糕打到了地上... 我问她因为啥呢?她说:“能为啥,就是手欠呗”
又经过一阵的聊天,我了解到:
孩子把小朋友的雪糕打在地上,
首先,家长没有问清原因,就劈头盖脸的数落孩子一顿,只不过是为了挽回大人的面子。(这还是好的,还有好多家长是不要面子的,会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没吃亏都无所谓)。
其次是,孩子在家里是会经常挨打的,他妈妈专门有根竹竿,他爸爸竟然把孩子单独拉到一个屋里打(别说打了,就这阵势,就能把孩子吓坏了)。而且能感觉出来,这位家长说的时候有种 “我们不惯着孩子,会‘教育’他” 的感觉。
好心疼这个6岁的娃。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特殊的案例,好多的家庭中都会有类似的情况。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就能改变的。
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呢?
家长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接纳他,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爱他的,而后对他的行为纠正,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在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
那回到开头的案例中,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家长千万不要黑着脸过去训斥孩子,
请先蹲下来,稳住孩子的情绪,再询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接着再帮助孩子客观理性的分析过程,哪里不对,就明确的告诉他,并真诚的带着孩子向对方道歉。
总之,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做错了,该如何处理。孩子才能渐渐的明辨是非,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