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要派子高去出使齐国。子高很焦虑,他本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因被楚王委以重任而寝食难安了。因孔子曾教导他“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事无大小,不以道行之,终难成事。事若不成,就会被领导责罚;若若成了,又会喜极而伤身。不管成不成,都不会有祸患的,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现代社会亦是如此,事不成,是否被责罚,不仅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领导者;事毕,能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否淡然处之,这取决于自身修行的境界,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怎么办呢?孔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孝顺父母,是命,要谨记在心。臣属忠于君主,是义,也是理所当然的。既如此,那君主安排的使命就要服从,只须“行事之情而忘其身”。哈哈,这与我们的组织原则也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我们服从 的是组织,他服从的是君主个人。这种服从的意识有了,就明白无可选择,就不必再瞻前顾后,只需考虑如何去完成好使命了。
对于如何完成好使命,孔子也给了两句忠告:“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传达,是简单的事情,却不容易做好。因为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加上自己的理解。孔子所强调的重点却不在于此,他的重点为是要传达真实的表达,不要传达情绪化的部分。我们却往往会用那情绪化的部分来表达内容的重要性。孰是孰非呢?仔细想来,是我们被所谓的“重要”误导了,若能真正做到的布置的任何工作都要认真完成,就无需强调某一项工作的重要,就只需明确任务内容和目标就是了,事情反而简单化了。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现实中,无迁令,容易做到;无劝成,就不易了。事实真是,过度关注结果,就会分散对过程的关注,也会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而真正应该关注的,正是过程,这才是成的关键。
最后,孔子说“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以此来再次强调,不必担心楚王会怎样处置,只须专心去履行使命,足矣!前一个故事中,孔子对颜回说“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他老人家总是用不得已的心态来做事,是缺少积极应对呢?还是只是说要平心静气才能更好应对呢?也许是庄子附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