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一个可笑的说法,一位大学日语老师告诉学生:记语法就像记单词一样就行。首先,语法和单词不同,一个语法的使用是有其原则和规律的,掌握其中规律,便可事半功倍;其次,听他的口气,单词好像就是死记硬背的,我不敢苟同,如果掌握科学的方法背单词,那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单词。
我们是成年人,成年人要用成年人的方法,如果说儿童学外语利用的是潜移默化、等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话,我们成年人就要利用我们的智慧去举一反三,归纳总结。而这就是我今天想介绍的两种高效学习思维:发散联想思维、整合归纳思维。
发散联想思维
发散联想思维是要求我们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就其一个性质进行同义或反义或同范畴内容的扩散。
举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学到单词バス(公交车):针对其“外来语”的性质,我们可以联想到カメラ、コーヒー、バナナ、ソファー、パン、ナイフ等;
针对其“交通工具”的性质,我们可以联想到タクシー、地下鉄、電車、自転車、新幹線、高速鉄道等;
针对其事物相关性,我们可以联想到駅、バス停、運転手、乗客、乗る、降りる、優先席、女性用車両、痴漢、出口、入り口等。
我们通过バス这个单词,发散联想到了22个单词,因为篇幅有限,我只能举这些例子,但大家过后可以尝试着继续联想,应该还会有很多发现。
语法也是同样,当我们学到“場所に物がある”这一语法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这个语法是存在句,“在某场所有某物”的意思,那有某人或动物呢,就是“場所に人/動物がいる”;
同样是场所,如果后面助词是で,那就是在“某地发生某事”,语法变成“場所で+動詞”,比如在食堂吃饭就是:食堂でご飯を食べる;
那場所和ある中间就不可以加で了吗?答案是可以,“場所で行事がある”(行事:活动),在某场所有某活动,比如:明日寮でパーティーがある,明天在宿舍开派对,这里的で同样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
那场所后面还可以接什么助词呢?别忘了“場所に/へ行く/来る/帰る/通う”,这是最初学的去某地、来某地、回某地,比较陌生的可能是通う(かよう),是往返于某地;
场所后的助词是不是就这么多了呢?还没呢,“場所を動詞”,表示“动作移动的场所”,比如,我穿过人行横道,就是“横断歩道を渡る”。
好了,大概也就这么多了,从一个存在句“場所に物がある”可以利用发散联想思维扩展出这么多语法,在头脑中关于“场所”的语法我们就可以形成体系,建立知识网,将来再有新语法,就将其继续添加上去,丰富健全知识网络。
归纳总结思维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由规律可寻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在未来的学习当中,将新知识套在已总结的规律上,看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将其纳入已总结的规律当中,如果不适用,看是否适用新的规律,还是单纯的是特殊的情况。
比如我写过关于音读技巧和如何区分成对出现的自他动词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是我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在接触的单词多了之后,有些规律是自然而然发现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自己出现在我面前的。
方法是把众多类似的知识点放到一起对照对比,如果发现一点线索,就假设此线索为规律,然后拿其余内容验证。如果其余内容符合此规律,假设的规律就变成了真正的规律;如果不符合,那就看看,为什么不符合,它的规律是什么,是否有其他单词或语法与其相同,因为可能存在很多条规律。
举个例子,我是如何发现成对自他动词的规律的:
首先学习自他动词的那一课的单词都是成对的自他动词(类似单词放到一起对比对照),我发现很多一段动词就是他动词,五段动词就是自动词,那我就假设这个规律成立;
但是我发现这个规则并不适用所有单词,比如“消しますー消えます”或“直しますー直ります”,其中五段动词就是他动词,而对应的自动词有的是一段动词,有的是五段动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这类单词总结到一起之后发现,原来单词中包含“します”的就是他动词,与其对应的不管是一段动词还是五段动词,它都是自动词;
后来我又发现一类词,他们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我把它们汇总到一起,比如“割るー割れる”“破るー破れる”这类词,它们的规则是五段动词是他动词,一段动词是自动词,我找了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原来它们都是破坏意义动词。
以上就是我发现自他动词规律的过程,利用的就是整合归纳思维的体现。
发散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思维相辅相成,联想尽可能多的单词或语法,将其归类整合,其实就是为了归纳其中蕴含的规律。
这两种思维在日语学习中使用地非常广泛,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串,织成网。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自学过程中有效地扩充单词量,高效并牢固地记住类似的语法,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