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思绪万千。总想写点什么以抒发心中多愁之感,每每整理出一点思路却总被新的信息冲击打散。
正烦于不知书写何文,幸得工作伙伴提醒,分享近日看完的三本书,和正在看的三本书,以作巩固。
阅ed:
1.
之前便在书店粗略翻阅过,然而当时怀抱的是一种想要快速学会怎样说话的功利之心,把说话作为一种可运用的工具,可利用的手段。近日复读,才细细品味了说话的“道”与“术”。
说话之道,乃你所说的话,是你为人的真实反应,学说话,先学做人,单纯的学说话之“术”是毫无意义的,若是内心自私冷漠,嘴上却说着关心他人的话,反应出来的只有满满的虚伪二字,想要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应该是发自心底的为他人着想,而说话只是一种途径罢了。
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对说话谨慎、而倾向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会因为注意说话的品味、而靠近有品味的生活、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别人、而终于变成一个擅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的人。
还记得此前被人鄙夷过油嘴滑舌,自己还因此纠结于说话的方法,现在看来着实是那时的自己玩世不恭,为人处事总是嘻哈的态度,得到那样的评价实是一种外界对自己的真实反应。
如此以来更应该注意的是态度上的,真诚和尊重才是说话的基本原则,表里如一,方为自然的人。
2.
怀着对画画的探究之心下了这本书。
此前一直以为设计是必须和画画挂钩的,只有艺术专业的才能搞设计,然而文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开阔了很多思路。
设计不单单是用画笔和数位板进行创作,设计更是一种改善,是一种通向美好的憧憬,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都可以被称为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由此看来,设计也是资源整合,越是好的设计,越能整合到更多的资源。这倒是和创业极为相似,或者说创业本身也是设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开创新的整合方式。
目的越是单纯,越能做出好的设计。譬如大家都在讨论的马云和他阿里巴巴,在淘宝还未兴盛的近十年前,马云就曾说过他的目的,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冲着这个目的,马云做出了堪称伟大的设计-淘宝和支付宝。而多少多少个亿的资产,只是这个伟大设计的真实价值反应。
3
原本以为是本经济学的书,结果看完觉得更多的是偏向于行为有关的东西,风格也偏向于行为主义,讨论的大多数是什么样的刺激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而其中列举的一些实验,大多也是有些漏洞的,信效度待证。
不过换言之,本书本来就是一本亲民类的书籍,若是带有太多科研成份反倒是晦涩枯燥难懂了,不如去看科学文献。
首先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消费现象的整理归纳比较细致,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行为,比如现状偏见,锚定效应等等。
再其次对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对于日常工作的调节都有不小的启发,比如对于大多数人在高中低三种价位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价位,如果你不是想我一样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强烈刨根问底心情的偏执狂,那么你就只需要知道大家会有这种倾向就好了,作为商家可以故意为了推中段价位的产品而设置一个更高价格的一个很低价格的,作为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也可以更理性的选择。
最后,插图真的很萌。
阅ing
1.
看的时候总有一种在被猛灌鸡汤的感觉,空洞且缺少干货,和我的文章一样,尽讲白话大道理,感觉要弃了。
2.
相比来说这本书略有晦涩,方读前段便有不少地方难以理解融汇,遂勤做笔记,以待日后思想经验更加成熟的时候回头再看,找找新的收获。
3
冲着村上最有名的书,买的实体,却断断续续的一直在看,似乎总有些跳脱,每每看到绿子总会想到水原希子,继而想到失巧,常神有书外。
想来大概我是一个太过于理性的人,总是沉迷于逻辑思维于条理分析之中,对于感情之事,常会用心把很多情感分得太过清楚,什么是有愧于人的内疚感觉,什么是未曾满足的填补遗憾的感觉,对于能接触到的感情,我都尝试做清楚的分门别类,以区别对待。类似主人公的那种模糊不清的分界,大概我已经不能理解了吧。
可这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是不好的。人究竟是理性和感性共存的生物,理性占比太多,使人的属性更加倾向于机器,如何在本我和超我中寻找一个平衡似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劝说自己,不要把感情的事情分得太清楚,糊涂一点就好,因为毕竟无论爱亲友哪种情感,都是两个人的事情,你把它分的太清,对别人可能就是种伤害。
就像去餐馆吃饭,对一道菜,只需要分个好吃或者不好吃就够了,何需分辨里面用的是哪十种调料,我又不是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