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 阴阳应象大论
__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
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感受】
前文描述阴阳之于身体的规律,再讲到天和人的五行规律,黄帝更想深入理解人体对应自然更细致的运行之道,谈到人体经络、气穴、谿谷等更复杂的理论是否于外界运行相对应,怎么对应的。
先综合陈述一下:古代贤能认为天人都由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可以通过“气”“象”连通起来。
象是气的显现,同样的气有同样的象。
不过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更注重功能,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所以即使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关的同象事物与不同象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就形成了以阴阳五行为结构的整体网络,各部分象在其中形成动态平衡的开放体系。
所以接下来岐伯先总的取象天地万物与人体对应,大致以归类五行,理解了人体与自然具体五行连通的规律,后面再讲解脉络、气穴才能理解透。
__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__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__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__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
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__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
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感受】
总结一下取象元素:
方位(东南中西北)
气候(风热湿燥寒)、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体(筋血肉皮骨)、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色(苍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声(呼笑歌哭呻)、
变动(握忧哕咳栗)、
情志(怒喜思忧恐)
其“气”运转方向:根据不同方位,天(气候)生地(地之五行),地生味,味生形(人之五脏)
再者讲到人可以控制的两个元素:情志和饮食
情志生克规律为:
东在志主怒,怒多反伤肝,但悲(西)克怒(东);
南在志主喜,喜多伤心,恐(北)克喜(南);
中在志主思,思多伤脾,怒(东)克思(中);
西在志主悲,悲多伤肺,喜(南)克悲(西);
北在志主恐,恐多伤肾,思(中)克恐(北)。
所以可根据其生克规律自己适当在不同时节调整情绪,比如总是恐惧就试着用思考来克制恐惧。
同样味的生克规律:
东主酸,食酸多伤筋,辛胜酸。
南主苦,食苦多伤气脉,咸胜苦。
中主甘,食甘多伤肉,酸胜肉。
西主辛,食辛多伤皮毛,苦胜辛。
北主咸,食咸多伤骨,甘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