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和我三人是大学时代好朋友,年过不惑,我们聚了一次。
二十年过去了,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我和大B感慨万千,唯一同感是小A才是我们当中的人生赢家。
小A在老家做公务员,现在是市局处级干部,大B在深圳办化工公司。我,经历跌荡起伏,如今开个小公司,小富即安。
“我们折腾半辈子都折腾出了啥?”“真是一动不如不静啊”。
小A当然是谦虚再谦虚,但那种习惯被人尊敬的优越感,我们还是感觉到了。
我们三人的人生际遇为什么会不同?在什么时候开始不同的?
人一生的路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90年代,大学毕业后,我们被分配到乡镇当基层公务员。
我和大B分到工作的单位都很偏远,一个月工资300还不到。
我的父母是山里农民,能供出我一个大学生,就用尽家里全部力量了,下面还有弟弟妹妹,都在努力读书,希望能考上大学,摆脱农民的命运。
父母好不容易供到我毕业,巴巴地指望着我,能多赚钱帮衬着家里。
当时很穷啊。在大学盖了4年的棉被实在不能再用了,我低价卖给了学弟当垫被,因为带到单位怕惹人笑话。7月底报到,8月份领到的第一笔工资,赶紧给父母寄去,弟弟妹妹读高中了,住校要生活费。
我工作的乡镇在山区,9月份晚上就很凉了,而我还盖着夏天的薄毯,有一天,同事来宿舍玩,惊讶地问“晚上不冷吗”,我故作轻松说“我不怕冷,血气方刚呢”,哎,有谁知道,我等着发工资才有钱买被子。
大B家是在镇里,父母开早餐店,卖包子的。家里境况比我好一点,父母亲没什么文化,吃苦耐劳,一天忙到晚,没有闲心也没能力管大B的事,大B之所以叫他“大B”而不是“小B”,是因为啥事比我们有主见,主意也比较多。我们都一致认定,大B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小A则是我们都羡慕的正经城里人,家住市里。父亲在我们当地日报社工作,应该还是一个小领导。家境优渥,人也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意味,大学期间,我和大B没少占他便宜,不过小A不以为意。学生时代,多纯净的友谊啊!
小A分到的单位虽也是基层,但在城乡结合部,比我和大B的单位强多了!
都是刚毕业,都是大学生,起点应该是一样的,但其实不一样的,不仅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的不一样。
三个人的人生序幕拉开,差距已经开始。
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搞活,下海经商浪潮风起云涌,人人争做先富起来的人,“脑体倒挂”“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当时的流行语。
村里在上学的,纷纷缀学,去南方打工,原先脱离农村的唯一出路是读书,现在多了一条出路,就是到南方工厂打工。
父亲经常念叨,谁谁谁,没读几天书,打工每月赚1000多,想想父母辛苦供自己读了大学,而我现在只能领着微薄的工资,在边远的乡镇干着看不到未来的工作。实在浪费时间,对不起父母。
于是,我辞去公职,开始了南下打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家里的困境,弟弟妹妹也可安心念书,不用想着也去打工了。
不要遣责当时的我目光短浅,因为人穷志短,赚钱脱贫迫在眉睫,我没有在体制内熬资历博长远前程的资本。
大B在单位上窜下跳了二三年,还是调不出那个山区,眼看前路茫茫,也辞了。揣着父母给的本钱,南下做生意了。一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反正春节聚餐都换他买单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大B公司经营着上百种化工产品,却有一种被查为出口违禁,不仅巨额罚款,人还折进去了二年。讽刺的是,他还没出来的时候,这种化工产品却解禁了,多少人因为这一票发财了。真是时也,命也,找谁说理去?
是大B不够努力?不够聪明?成功有时还要靠一样东西:运气。
跌了一大交的大B变得谨小慎微,甚至沉默寡言。商海浮沉,多少苦说不出!我问大B,你以后让儿子接你班做生意吗?大B坚决摆手,“公务员看来是不行了,要么就老师也可以啊,反正安稳点不折腾就行”。
生活是怎么无情地把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猥琐的只贪图安稳的中年人的?
小A也闹着跟大B一起辞职做生意,但他父亲极力阻止,主要三点:一收入低没关系他贴补,二跟小A反复强调公务员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好的,三别以为打工做生意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点,我和大B的父母绝对做不到,第二三点,我们的父母想不到的,不可能有这个远见,这就是家境决定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成功是因为你够努力,其实从土壤就开始决定你的一生了。
后来在小A在父亲的指点下,参加了什么考试,就进了市政府了。如鱼得水,平平稳稳,该有车的时候有车,该有房的时候有房,在当地活得既让人尊敬又滋润。
而我和大B,都觉得累,辛苦,做生意当孙子的时候多,受人尊敬时少。获得的财富因地域不同,算起来似乎比小A多,但其实差不多。也许财富曾经有过,又折腾生意赔了,比如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