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闲的无事,就躺床上看余华的<活着>,描写农村场景的时候总以为他是个陕西作家,跟<人生>有好多相同的感觉。
福贵和他的牛都是在写一种老的状态,无人可依,只能做彼此的依靠。为什么他在路过屠宰场时买下这头年迈的牛,同情,同病相怜,还是不愿意再经历一种送走黑发人的痛苦,宁愿选择一头时日不多的牛。
看完后,我就在想,怎么会有这么惨的人,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一生都在经历死别的痛苦。可是又想想,人总是要经历这些苦痛,然后继续坚强的活着。这是那个时代环境下的悲剧,衣食没有保障,医疗卫生又没有那么发达,只能看着亲人离去然后无奈。就像是二喜死前福贵不愿意让他去医院,他亲眼看着两个亲人进了医院就再也没有出来。
书里也描写了很多家庭温馨的场面,贫穷却不落魄的一家人,因为能紧紧依靠在一起越加幸福。
二喜和凤霞的感情就像是一个新的时代,不同于父辈们的表达爱的方式,二喜给了凤霞所有的爱,热烈又直接。
家珍和福贵之间的感情就像母与子,家珍无限包容福贵,离不开他,做了他一辈子的女人。
这种真挚的感情贯穿着整个故事,也感觉是作者要表达的活着,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