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是什么?
1. 每天接孩子放学,有时间我都会问老师:“我们家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老师回答说:“很好啊,吃饭也好,睡觉也好,玩的也好。”
2.不甘心继续追问:“没有欺负其他同学吗?”老师回答:“没有啊,和小朋友玩的很好”;
3. “他有没有大喊大叫影响班级上课啊?”这个问题问出来我也是够奇葩了,我到底希望得到啥答案嘞?老师说,“放心吧骑风妈妈,没有啦,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今天吃饭还吃了第一名呢!”
4.不对啊,在家里已经皮的要上天的娃,为啥到幼儿园就这么乖?是我教子无方?是害怕老师?是幼儿园的从众行为?为毛啊?
二、到底为什么?
1.爸妈过分严格和限制。
3-6岁年龄阶段的特点就是主动探索和实验的阶段,说白了就是感觉咱们的娃心理是这样的“我很牛,我能行,我要自己干。”
但是多数当妈的,都会管教严格(而且还都不承认),比较凶(对外人都是和颜悦色),经常打压孩子的自主性(谓之家教)。
孩子带着规则和对规则的畏惧进了幼儿园,在幼儿园表现出强烈的规则意识,但在家里,过分的限制就导致孩子要用调皮来反抗爸妈。
很毁三观吧,孩子皮不是溺爱的结果,而是管太多了。
2. 禁止性否定词太多。
禁止式的教育方式,太多限制性命令:“不许摸地板,不许吃手、不许上床”,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在哪里玩,能玩啥,反正就是高兴的兴头上,总会有一个魔咒一样的呵斥萦绕耳边。
孩子的活动空间十分狭小,时间长了就对魔咒充耳不闻,他不是真的听不见,他只是一有机会就调皮对着干。(训斥是放在心里和童年记忆里的,虽然他装的无所谓,20岁后见。)
3. 包办代替过多。
妈妈过多指导和解救,不让孩子自我探索,比如帮孩子穿鞋子,喂饭,替他挤洗手液等。孩子一进门,就命令的口吻说,要洗手。孩子心想,这事我知道啊,你为啥总是训斥我做啊,你不说我也要去洗的呀……
4. 正当的规则摇摆不定。
规则不同于限制,规则是生活惯例,几点起床,什么时候上床,什么时候学习,要长期坚持不变(比如王石、扎克伯格、王健林的生活作息)。我们经常在这些该坚持的事情上不坚持,反而在穿什么衣服、鞋子摆成直线这样的事情上神经质似的坚持,其实就是自己的强迫症投射到孩子身上,典型穷人思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三.爸妈该怎么办?
1.减少否定性语言,教孩子实际技能。
不要说:“小祖宗,不要穿着鞋子上床”,取而代之说:“鞋子脱了爬上床”,不要说:“不要动我的花”,而要说“妈妈来教你怎么擦叶子、怎么浇水”。 不是语言指导,而是行动指导,只会说的妈妈不是好妈妈。否定教不会孩子,教技能才会。(更不要反过来抱怨孩子笨。)
2.给孩子创造一切机会让他做事情。
去菜场买菜,给孩子10块钱,帮我买生菜和土豆;进电梯,帮妈妈按电梯,放学回来帮妈妈收被子;晚上帮妈妈拍个自拍发朋友圈,做饭的时候帮妈妈打鸡蛋,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就及时鼓励和感谢,做的不好就耐心教孩子技能,这是你的亲儿子,长本事重要还是你骂爽重要?科科。
3.减少行为限制,知道规则更知道乐趣。
过分强调规则,孩子长大会变成一个没有趣味、没有爱好,古板、刻薄的人,也许是个强迫症十足的领导,最大的兴趣就是规则本身,不会玩不会吃,其实也不怎么会工作,一生的幸福感都不会高。
比如,不但告诉孩子,电线不能碰,同时带孩子做有趣的电力试验;不但告诉孩子马路不能乱跑,还能带孩子在马路牙子,走平衡木一个下午。规则之下有乐趣,不要只见规则不见风景,吹毛求疵的过分强调。其实我们大人都做不到,对自己的亲孩子就别下狠手了。
4.坚持规则,减少限制。
养成家庭行为惯例,起床时间、起床后惯例、做作业的时间地点、睡前惯例,这是一生的生活习惯和规则,要尽量坚持不变和有序。
同时,摒弃夸张限制,不许跑,不许乱画,不许玩水,不许砸石头,这太扯了。这也是为啥孩子最好要自己带的原因,这些事情老人都不让干,因为他们内心接受不了,同时体力不支怕脏怕累。
5.不要唠叨规则,要示范给孩子去模仿。
吃饭应该怎么吃,不要在边上唠叨一万次,不要说废话,直接示范给孩子,第一步碗拉的靠近胸口位置,第二步勺子这样拿,第三步低头,最好把勺子里的汤送进嘴里。不要说,把鞋子放好,鞋子怎么才算放好?直接说:“宝宝你看,和这个木边对齐,左右并在一起就好了。”过分唠叨规则,孩子只听到了规则,反而抵触一切规则,所以开始调皮对着干。
一切皮孩子,都是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管太多了。